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6年08月2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五版:浦东
2016年08月26日

政府搭台促“非遗”走社会化与市场化之路

高桥绒绣融入时尚走向生活

■本报记者 潘永军 浦东报道

手工镶嵌绒绣的皮具,让“非遗”融入了时尚、实用的元素。

□ 本报记者 刘思弘/摄

 

当真皮包包遇上“非遗”,变得既时尚又不乏传统美感。8月24日,高桥绒绣亮相上海K11购物艺术中心56楼,“绣娘”带来了绒绣作品,而手工镶嵌绒绣的皮具,让“非遗”融入了时尚、实用的元素,令人眼前一亮。

绒绣是中国的民间工艺美术品之一,又称绒线绣,是用彩色羊毛绒线,在特制的网眼织物上,一格一针或数针绣制。这种绣艺在19世纪由欧洲传入上海,经由上海绒绣艺人改进和创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上海绒绣。在高桥地区,人们更喜欢称之为高桥绒绣。

2011年5月,上海绒绣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曾经家家户户都绣绒绣的高桥,传承人所剩寥寥。“没有市场去支撑,就没有更多的新人愿意学这门技艺,绒绣就没有传承和发扬的源动力。”高桥镇党委宣传委员陈斐轶说。

“养在深闺无人识”是绒绣面临的现实困境,一幅绒绣艺术品,可能会耗费艺人几个月乃至几年的时间,昂贵的代价和手工成本,让它很难与市场对接。因此,让绒绣项目更接地气,才能让它拥有自我造血功能,从而走得更远、更广。

2015年,上海东岸绒绣艺术研究中心落户高桥绒绣馆,这标志着高桥镇在寻求高桥绒绣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社会化动员、专业化推进、市场化认同、产业化发展的一步。该中心致力于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上海绒绣,成为政社合作传承非遗的合作平台。

在此基础上,高桥与上海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达成了战略合作,并创立了非遗保护的智库联盟,邀请设计师、工艺美术大师、媒体人、律师以及文化投资人加盟,跨界合作,开拓高桥绒绣保护性发展的渠道和平台,提升非遗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

如今,高桥绒绣除了工艺品,正被“带向生活”。通过局部镶嵌的方式,绒绣与不同种类的材质相结合,融入皮具、麻布、木石后的绒绣花片,出现在精致的手包、服饰项链或木艺茶席之上。高桥绒绣不仅好看,也变得“好用”起来。

此次在K11的展出,是高桥绒绣进军时尚领域的试水,也是打开绒绣产业之路的一次尝试。8月28日上午,还将在K11举行“绒绣恋上皮具课程”,市民可亲身体验绒绣与皮具“恋上”的过程。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