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浦东百年老校的传承与发展(之二) 同根同源
由于拥有共同的历史背景、教育实践历程或创办者,不少浦东的百年老校或历史名校之间存在着同根同源的文化脉络,维系着错综复杂的相互联系。具体体现在:一是同一校址,两所乃至更多的学校交叉建立,先后传承;二是不少学校由同一位知名教育家创办,或由其引导教育活动贯穿;三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进步教师所引领的革命活动或学生运动先后在多所学校星火燎原。
同根同源的浦东百年老校,积淀起文脉相通的优秀传统和革命理想,孕育出浦东百年老校的文化基因,形成浦东教育的文化地标,推进先进教育理念的交流传播,奠定了今日浦东教育集团化发展的文化底蕴,引领今日浦东教育事业合力前行。
校址相系
1946年,高桥中学在原高桥小学的校址之上创建,传承其历史并发展壮大。惠南小学和南汇中学都诞生在南汇孔庙大成殿,整旧如初的南汇孔庙历史建筑,依然保留在今日南汇一中的校园里,成为一道底蕴深厚的人文风景。
在百年名校浦东新区第二中心小学的前身——杨家渡畔震修小学堂的校园里,1930年曾衍生出浦东最早的市立中学洋泾中学。1946年抗战胜利后,洋泾中学又在洋泾古镇接管私立洋泾中小学,纳为分校,解放后该分校独立发展为又一所浦东名校——建平中学。
高桥小学和高桥中学先后使用过的岛亭教室,目前正在申报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南汇孔庙——惠南小学和南汇中学先后从这里发源。
浦东最早的市立中学——洋泾中学首届(1933届)学生的毕业照,拍摄于震修小学(今浦东新区第二中心小学)杨家渡原址。
星火燎原
川沙历史上第一位人民民主政权的领导人、革命烈士王剑三(又名王剑山)先后在惠北小学(今顾路中心小学)和明强小学(今龚路中心小学)领导革命运动。
浦东和浙东地区功勋卓越的抗战领导人、四明山革命根据地和新四军浙东纵队的创建者连柏生同志,青年时期曾先后在惠北小学(今顾路中心小学)、洋泾中学等学校任教,8·13淞沪抗战爆发,他带领师生走向抗日战场。中国第一代电影导演陈鲤庭先生先后在大团小学、洋泾中学任教,他创作的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从南汇大团传播到陆家嘴,进而传遍全国。
抗战时期的革命烈士林钧、周大根,南昌起义老战士盛幼宣先后在被誉为“浦东的南泥湾”的大团、泥城举办教育事业、掩护革命同志,孕育了百年老校大团小学、泥城小学的红色基因,并衍生出秋萍(周大根烈士的别名)学校、弘道小学(今浦东新区向阳小学)、东海中学(今大团中学)的革命传统,这段红色历史铭刻在浦东人民的抗战记忆里。
中共上海地下组织创办的进步报纸《新少年报》,通过洋泾中学传播到其昌栈小学(今梅园小学)、张楼小学(今竹园小学)、塘桥小学、泥墙圈小学(今浦师附小)。2016年春,这些学校在上海市纪念《新少年报》创刊70周年活动上再次携手,浦东被确认为中国少年先锋队的源头之一。
图为1946至1948年期间,在梅园小学、竹园小学等百年老校传播的进步报纸——《新少年报》。这段红色历史已经收入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
王剑三先生像
连柏生先生像
连柏生亲笔填写的履历表
曾把《新少年报》传入浦东的地下党员曹文玉老师(右)在新中国成立初和进步学生在张楼小学(今竹园小学)老教堂前重逢。
陈鲤庭名作《放下你的鞭子》
陈鲤庭先生像
名师承递
中国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曾创办、主持或改制浦东中学、川沙小学堂(今观澜小学)、震修小学(今浦东新区第二中心小学)、惠北小学(今顾路中心小学)等多所历史名校。他倡导以“勤、朴”为核心价值观的校训,还影响了高桥小学、洋泾中学等清末到民国时期诸多浦东老学校的校训校风。
浦东教育的先驱孙楚云先生曾担任惠南小学校长,还参与创办洋泾中学、大团中学,且担任两校的首任教务主任。后来,他奔赴浙东投身抗战。至今,四明山革命根据地还保存着他的革命足迹,而上海东方明珠塔内的上海历史陈列馆里,还可以点播由他作词的洋泾中学校歌。
此外,六师附小的前身洋泾小学,与浦东名校建平中学的前身——私立洋泾中小学,由浦东地方教育开拓者宋家玉分别在清末教育变革和抗战时期的不同历史背景下创建。
观澜小学文照堂
黄炎培先生像
浦东中学杨斯盛故居
东海中学(今大团中学)1944年初创时期教师合影,前排右四为创办者、南昌起义老战士盛幼宣,前排左四为首任教务主任孙楚云。
宋家玉先生像
宋家玉抗战时期创办的私立洋泾中小学,后来发展为浦东名校建平中学,图为建校初期的建平中学师生合影。
本版资料提供 《浦东百年老校的传承与发展》项目组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