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敢为天下先的浦东匠人
浦东地区襟江滨海,民风淳朴,民智灵秀,自古以来,青史留名者众。时至今日,这些名人还在浦东人的生活中留下了千丝万缕的影响,本期介绍部分在中国历史上“敢为第一”的浦东名人。
沈炳根:中国现代制作皮鞋第一人
沈炳根(约1856-1918),是中国现代皮鞋工业名副其实的“祖师”。浦东川沙田泥塘人,父母早亡,早年在上海洋泾浜郑家木桥做鞋匠,专做雨天穿着的皮钉鞋。中国原来用皮革做的鞋,叫皮靴,式样不尽相同,按用途不同而分成单底快靴(状似蚌壳式棉鞋)、马靴(骑马时穿)和钉鞋(雨天穿,鞋底下装有铁钉)等。后来国外皮鞋进入上海,沈炳根兼做修理和擦皮鞋业务。
在修理整饰皮鞋过程中,沈炳根对皮鞋的式样和结构,进行仔细的琢磨和研究。1876年,他试制成功国产第一双现代皮鞋,创造一手落发(整双皮鞋一人做)的工艺并改进皮鞋脚型,将原先不分左右脚的“直脚”鞋子,改变为分左右脚的鞋子,并筹资在上海永安街开设了中国第一家现代皮鞋工场,带了不少徒弟,由此制造皮鞋的技艺便传播开来,上海逐渐形成了皮鞋行业。
李问渔:浦东第一报人
李问渔(1840-1911),近代著名的天主教学者、神学家、哲学家,被誉为“浦东第一报人”。原名浩然,唐墓桥(今浦东新区唐镇)人。徐汇公学毕业。1862年入耶稣会,1872年升神父。曾任震旦学院院长,南洋公学教师。1879年,创办并主编《益闻录》半月刊(不久改为周刊,光绪二十四年与《格致汇报》合并改名《益闻格致汇报》),是近代上海除了《上海新报》和《申报》之外最早创办的报刊。1887年始创《圣心报》月刊,曾翻译《福音书》。李问渔一生著作等身,通过著译与出版报刊等手段致力于西学传播长达33年之久,内容涉及西方自然科学、西政与西教(天主教),对普及自然科学知识、开启民智,以及促进社会风俗的改良都起了重大的作用。
杨斯盛:中国近代建筑业的一代宗师
杨斯盛(1851-1908),小名阿毛,川沙八团乡青墩村(今合庆镇蔡路)杨家宅人,是中国近代建筑业的先驱,毁家兴学第一人。父母早亡,13岁去浦西谋生,学做泥水匠。1880年,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由中国人办的营造厂杨瑞泰营造厂,成为近代建筑史上的一个创举。清光绪年间,杨斯盛承建外滩江海关北楼(今上海海关大楼的前身),一举成名,时称“工界伟人”、“营造泰斗”、“近代上海建筑界代表”。杨斯盛在建筑上的成功和发展,使浦东成了“建筑之乡”。20世纪初,上海注册的近百家营造厂,大部分由浦东人所开设。杨斯盛被人称为“近代建筑营造业的一代宗师”。
杨斯盛还热心于社会的革新与进步事业。他幼年遭失学之痛,“慨罄巨金,广建学校”,捐款助黄炎培筹建川沙小学,两人遂成莫逆之交。后又敦请黄炎培、张志鹤、顾次英创设广明小学,并设师范讲习所。旋又于浦东六里桥南购地64亩,创建浦东中学,先后捐资约五十二万两,几乎倾尽全部家产。被人称之“毁家兴学”,“情事与武训略同,而捐款且逾十倍,成绩更远过之”。
盛利:著名工人发明家
盛利(1921-1982),川沙花木乡(今浦东新区花木街道)盛家村人,工人发明家。13岁开始先后在汉口、重庆等地当车工、钳工。1946年5月,回沪进中国农业机械公司(即上海机床厂前身)当车工。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5年内完成了9年的工作量。先后改进了40多种刀具和操作方法,成为全国著名的高速切削能手,著有《不重磨刀具》一书。1953 年,发明创造的“硬质合金台阶式车刀”在全国推广使用。1953年起连续3年评为上海市劳模。1956年评为全国劳模。1957年作为中国劳动人民代表团的成员随同毛泽东到莫斯科参观访问。一生中,曾8次见到毛泽东,5次见到周恩来。1977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