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本乡土教材 一门特色课程
高东学区唤起学子“高东情怀”
■本报记者 吴燕 浦东报道
12月8日,《走进高东》乡土教材在高东社区文化中心剧场首发。编写这本教材的并非专家学者,而是高东学区化办学项目学校的各位教师。这是成立至今一年多,高东学区为学子们奉上的一份文化大礼。
乡土教材激发浓浓情怀
2015年3月,第一教育署在高东镇辖区内的六所学校启动学区化试点,设立高东学区。学区内包括4所小学(含分校)及两所中学,分别是杨园中心小学、高东小学、华高小学(东靖校区)、民办精忠小学,以及高东中学和杨园中学。学区成立后,6所学校开始思索这样一个问题:学区所处的高东镇拥有丰厚的历史和人文资源,且拥有一批文化建设品牌,其门球特色、樱花文化和武术特色等均在新区乃至全市享有一定声誉。那么,应如何利用好这些家门口的资源,让孩子们了解高东、热爱高东?
“这些都是滋养高东人民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是高东学区化办学开展特色课程建设的丰硕资源。”高东学区负责人、高东中学校长顾建荣介绍,基于这样共同的想法,学区在第一时间成立了乡土教材编写组,结合不同学段的学生年龄特点,花了一年半时间编写完成了《走进高东》乡土教材。
翻开这本56页的乡土教材,它分为“高东之概况”“高东之古”“高东之靓”“高东之发展”“高东之教育”5个专题,既有对历史、古迹、志士名人的追溯,对樱花节、门球文化的介绍,也有对明星企业及辖区内学校的梳理。每个专题都精心设计了“找一找”“走一走”“想一想”“做一做”等互动环节,鼓励学生在教材之外用眼睛去发现、用脚去丈量、用心灵去感悟、用手去DIY。
目前,首批印制的约2000册乡土教材已发放至6所学校,并将在各年级中循环使用。学区还鼓励各学校结合各自的学生年龄特点,利用教材为学生设计拓展课程或实践活动。
特色课程浸润职业体验
在水生态基地捕捉鱼虾;在蔬果专业合作社尝试着摘桃、修枝;在粮油公司学习制作饼干和甜点;在码头观看集装箱装卸……高东学区成立后推出了职业体验课程,让学生们享受到学区带来的“福利”。
在探索学区化改革的路上,高东学区在街镇的支持下充分挖掘社区资源,走出了一条“资源整合,特色共享,社区联动,共同发展”的道路。学区与12个行业的20多家单位签约,成立了高东镇学生社会实践基地。18个基地向学生们开放,包括医院、农业、制造业、研发、救护、志愿服务等多种行业,使得学生们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各种真实的职业。
在水生态基地实践体验课上,高东小学的学生一起学习如何捕捉饲养鱼虾、种植水草,还动手做了一个生态瓶。初一学生则跟随高东中学的刘琼老师,走进沪东集装箱码头参观学习。“纸上得来终觉浅,相比较在课堂上了解知识,让孩子们亲身去职业体验基地走一走、看一看,给同学们带来了更深层次的感悟。”刘琼说。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