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7年05月1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文化
2017年05月18日

“青出于蓝”特展昨在上海科技馆开幕

珍贵青花瓷见证“一带一路”发展历程

本报讯 (记者 吴燕)青花瓷是中国文化之瑰宝,更是“一带一路”发展历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昨天上午,“一带一路”科技文化展之“青出于蓝——青花瓷的起源、发展与交流”特展在上海科技馆开幕。50余件(套)青花瓷文物以及“青花大观”魔墙展等高科技互动体验,通过科艺交融的方式为观众呈现了一道青花盛宴。

50余件珍贵青花瓷

展现文化辐射力

此次特展以青花瓷的起源、发展与交流为主题,聚焦青花瓷诞生、成长、繁荣与复兴历程中的重要节点,尤其是通过对青花瓷伊斯兰元素、外销足迹与技术传播等亮点的解读,彰显其深远的文化辐射力,再现昔日丝绸之路之辉煌,反映了当今“一带一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精神的历史渊源。

展览从上海博物馆、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及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单位的馆藏中,遴选了50余件代表文物,集中展现了唐代至民国时期青花瓷的技术、文化和艺术特征,多角度地诠释青花瓷的发展脉络、艺术鉴赏、文化内涵、制瓷工艺、科学鉴定方法等。

展品中,一个清代康熙时期的“青花果树纹油醋瓶”吸引了不少观众的注意。明末清初,中国和欧洲的陶瓷贸易达到巅峰,出现许多订烧瓷器。这些瓷器大多按照欧洲当时流行的金银器、玻璃器和陶瓷器仿制。这款油醋瓶就是典型的订烧器,其瓶颈部两管交叉,腹内一分为二、互不相通,一半装橄榄油、一半装醋,往外倒醋时油不会出来,往外倒油时醋不会出来,结构非常精巧。

除了油醋瓶,特展中还有不少充满异域风情的外销青花瓷精品,它们无不昭示和印证了丝绸之路的历史辉煌。记者了解到,中国古陶瓷的对外贸易可以追溯到唐代,至14世纪中叶的元代,青花瓷产品中相当一部分用于外销。明代虽一度实行海禁,但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仍源源不绝。至清代康熙时期,中国瓷器大量输往亚、非、欧诸国,到18世纪几乎遍布世界各地。

科学艺术交融

立体展现青花瓷之美

除了50余件文物,此次特展还推出了高2米、宽6米的魔墙“青花大观”以及增强现实互动展项“青花瓷之路”等高科技的互动体验,给观众以全方位、互动式的参观体验。

魔墙“青花大观”集中展示了来自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荷兰国立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馆藏的400余件青花瓷的照片。有意思的是,魔墙会根据瓷器的年代、器形等不断滚动展示各种青花瓷的图片。观众可在全高清触控大屏上随意点击感兴趣的青花瓷照片,图像将变大弹出,这一瓷器的名称、年代、尺寸、来源等信息一览无余。此外,观众还可以通过手写输入的方式,搜索感兴趣的青花瓷,为喜欢的瓷器图片点赞,并通过扫描二维码,下载相关资料到自己的移动设备上。

展项“青花瓷之路”则选取了古代海上与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贸易国、沉船遗址等,利用AR增强现实的互动形式,带领观众一起探寻青花瓷外销的盛况及其背后的故事。“青花瓷之路”在古代丝绸之路地图上共设置了6个热点,分别为合浦港、泉州港、埃及、越南、荷兰和土耳其。观众用自己的手机或馆方提供的设备扫描热点时,会在平面的地图上展现出三维、立体的建筑或是动画效果,亦能获取更为详细的图文信息,可以更为生动、直观地了解该地的背景故事,感受丝绸之路的辉煌和繁盛。

此次展览作为2017年上海科技节的重要活动之一,将持续至6月18日,对购票进馆的观众免费开放。

“青出于蓝”特展展出了50余件青花瓷文物。

观众可在魔墙“青花大观”触控屏上点击感兴趣的青花瓷照片。
 □本报记者 朱泉春 摄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