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7年06月0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经济
2017年06月07日

张味国:扎根浦东,做有社会责任感的本土企业

■刘士心

“一流的企业做文化”,这是上海海怡建设(集团)董事长、浦东新区工商联副会长张味国非常喜欢的一句管理名言。在他看来,企业的文化价值观诠释的是企业的立场和原则,而企业领导者应该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和推行者。

创业赶上

浦东开发开放好年代

海怡是在浦东创建和成长起来的本土企业,公司连续九届获得上海市施工行业综合实力30强企业,并且是全国诚信企业、全国优秀施工企业、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2016年公司还入选上海市民营企业100强(排名第40)。取得这些成就,张味国功不可没。

张味国是浦东老港镇人,1992年,他召集了10多名技术和经营管理人员创立了海怡,“海”是海纳百川,“怡”是厚德怡人。

海怡借浦东开发开放的东风,市场面越来越宽、业务越来越广,员工从初创时的十几人增加到如今的1万多人。去年,海怡实现营收44.22亿元。

海怡历年拿下的施工奖项也越来越牛: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绿色新建筑奖”、上海市“白玉兰奖”、上海市“金属钢结构奖”……

可以说,海怡这25年的发展,正是民营企业在浦东这片热土发展的一个成功样本。

管理创新

孕育文明内涵

上个世纪90年代,各类企业在浦东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但在企业里建立党支部的并不多。张味国在地方党委的支持下,第一时间在企业里成立了党支部。“我们非常重视党建工作,也积极地创建文明单位。”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海怡成功创建成为区(县)级文明单位,随后是创建上海市文明单位,2008年,海怡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成为为数不多的获得该荣誉的民营企业之一。

“管理创新孕育文明内涵”,这是海怡集团在文明创建的过程中悟出的一条真理。在集团创建全国文明单位的过程中,张味国有意识地将创建活动同日常生产、经营管理工作融为一体,借助生产经营管理的“平台”,体现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使精神文明建设更加具体化,能看得见、摸得着。

文化如春雨

润物细无声

饮水思源,张味国始终不渝地把企业的发展与社会责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张味国两次向灾区捐资捐物,捐赠资金达30万元。在他的感染下,集团上下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踊跃捐款。张味国表示:“人是需要相互照应,美好的生活需要大家共同创造,先富起来的人有责任和义务去帮灾区同胞。”

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下,公司从高管到普通员工都有强烈的慈善意识,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社区共建、志愿者服务、义务献血等各种社会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海怡为抗震救灾、慈善助老及地方公益等福利事业累计捐款800多万元。

“接下来,海怡将继续加强党的领导,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坚持‘二次创业’发扬‘工匠精神’,以科学发展为引领,诚信经营,推进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坚持环保、节能、绿色战略,为城市和历史留下更多低耗高质的优秀作品,用更大的热情与努力来承担社会责任、回报社会。”张味国说。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