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5年03月0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二版:要闻
2015年03月09日

搭建两地文化交流平台

“指尖上的南通”浦东秀非遗

■见习记者 曹之光 浦东报道

昨日下午,为期三天的“指尖上的南通”——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展在证大喜玛拉雅艺术中心落幕。20位南通传统技艺、美术类非遗项目传承人赴展,通过图文展示、实物陈列及现场演示,让浦东市民零距离感受南通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风情。

在梅庵派悠扬的古琴声中,浦东市民纷纷走近非遗展位,向远道而来的南通非遗传人了解项目特色。其中,南通蓝印花布和南通色织土布色泽淡雅,纹饰充满吉祥寓意;造型惟妙惟肖的南通面塑,还有以传统南通灯彩艺术制作的元宵花灯,吸引了孩子们好奇的目光;而千姿百态、工艺精湛的南通红木雕刻作品,更是体现了“中国红木雕刻看江苏,江苏红木雕刻看南通”这一业界“行话”。

最引人瞩目的则是南通仿真绣与南通板鹞风筝展位。在展览现场,南通仿真绣传承人印俊平聚精会神绣着一幅与郑板桥《四喜图》原作毫无二致的刺绣作品。剪下一段绣线,熟练地将其拆开,取出其中一丝,穿过极细的针眼,再开始刺绣。“一根线可以分成40多丝。只有这样的一‘丝’,才是仿真绣的创作基础。”她告诉记者,这幅作品已经绣了八个月。而融雕、扎、书、画、绣等多种工艺为一体的南通板鹞风筝,则展现了南通一脉相承的南派风筝制作技艺。“板鹞风筝最特别之处是安装了大小不一的哨口,一旦飞上蓝天,就会随风发出响亮的声音。” 板鹞风筝传承人郭承毅称,北京、天津、潍坊、南通并称中国四大风筝产地。所谓“北鸢南鹞”的“鹞”,特指板鹞风筝。而风筝称“筝”,顾名思义是带响的,这种特点只有板鹞风筝保留下来。

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曹锦扬介绍,本次展览是南通围绕依托上海、接轨上海、服务上海的要求,借力上海浦东搭建非遗保护、传承、交流、交易的展示平台,宣传、推介南通的地域文化。“南通在非遗的开发利用和生产性保护方面,在全国具有代表性。”浦东文化艺术指导中心主任王玺昌表示,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通过非遗项目展示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将搭建起浦东和南通联系的纽带。

浦东市民零距离感受南通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风情。 □本报记者 朱泉春/摄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