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兆华:从一张办公桌开始创业
让“中国创新”在全球舞台显示出“能见度”
编者按
28年前,浦东在改革开放的大势中扬帆起航。怀揣梦想的人们来到这片热土,或勇敢地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全新的领域里成为先行者、探路人;或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自己的抱负,造福大众。他们在浦东的经历,不仅是人生中值得纪念的奋斗篇章,更是与浦东共同成长的过程。今天起,本报推出纪念浦东开发开放28周年专栏“创新创业在浦东”,倾听他们的“浦东故事”,一起憧憬浦东更美好的明天。
常兆华
■本报记者 杨珍莹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张江就像一个百废待兴的大农场,两条主干道——郭守敬路和科苑路刚刚成型。在郭守敬路上,1998年迎来了一位“新客”,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常兆华归国创业首站,选定了浦东张江,开始了高端医疗器械领域的本土耕耘。
经过20年的发展,如今微创医疗已成为一家拥有数十家实体子公司的跨国医疗器械集团,上市产品260余个。数据统计显示,在全球范围内,平均每12秒,就有一个微创医疗的产品用于救治患者生命。
从这里走向世界
作为一个非常了解高端医疗器械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常兆华回国创业的想法很纯粹,“因为我们国家高端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还很落后,这让我们的患者只有两种选择——放弃高科技文明带来的疗效,或者承受较之国外患者数倍的价格。”
这样的现状深深地刺痛了他。作为一名上世纪八十年代出国的留学生,也在美国经历过几次创业的起起伏伏,几乎没怎么犹豫,常兆华决定回国,以自身所学,把最新微创技术带到中国。
回想起创业初期的那段日子,常兆华记忆犹新,“彼时的张江,不过是一个农田和小河交织的大农场而已,我办公所在的郭守敬路上,三公里以内,别说餐饮了,连红绿灯都很少见。”
可能与在美国创业时形成的心理定式有关,张江那时简陋的设施和落后的农村环境,不仅没有让常兆华有些许的不适,反倒有些激情澎湃,他自始至终坚信迟早会有一个高端医疗器械集团从这里走向世界。
在这里见证奇迹
今年以来,湖北、广东、上海、山东、陕西、浙江等地的多家医院,都已首次采用“心系列”国产起搏器,治疗了多名心动过缓的病人,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生活。
此次各医院采用的,均是由常兆华创立的微创医疗旗下创领心律医疗,所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平台和生产线生产的“心系列”国产起搏器,这也开启了我国高端医疗装备心脏起搏器的国产产业化以及加速进口替代的新征程。
常兆华笑称,当时办理工商注册时,工作人员对于“微创”是什么,问号不断,而随着微创医疗起步后的不断研发,渐渐这个“问号”不见了,可能是逗号,期待着他的发展;而如今,对于国内的微创医疗器械,国际上都会竖起大拇指,给一个“感叹号”。
科技型创新公司如何保持领先地位?常兆华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一定要不断自我否定,自我重塑。“从零到一,你可以是领先者,但从一开始,别人会借鉴你的经验,等于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时就需要不断地更新换代、不断地进入未知领域。”
目前,微创医疗的业务已覆盖骨科植入与修复、心血管介入、心律管理、电生理医疗、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神经介入、糖尿病及内分泌管理、外科手术等十大领域。已授权专利总数3000余项,多项产品和企业创新模式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等国家和省部级荣誉。
作为一名“老张江”,常兆华也看着张江一步步从落后的大农场,转变为群雄集聚的现代化科学城。“经过融和、铸造,成就了张江这个国际一流的创新科学城。”他说,整个过程仿如奇迹。而在“奇迹”科学城里,成长起来的微创医疗,也成为了一家创造奇迹的企业:作为国内第一家介入医疗器械研发企业,微创医疗开创并引领了国内介入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介入治疗方法在国内的推广和普及,也带动了智能制造、生物材料、3D打印技术等交叉学科的发展,打造出了一批批“国内第一”“全球唯一”的创新产品,让“中国创新”在全球舞台显示出“能见度”。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