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8年05月3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八版:品味
2018年05月31日

首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公布

浦东国家级非遗“上海绒绣”入选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共14大类别、383项。其中,浦东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上海绒绣”成功入选。依托《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入选目录的“老手艺”将得到重点扶持,传承与振兴之路将变得更加宽广。

■本报记者 曹之光

建立《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是《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提出的主要任务之一,旨在推动形成可推广的经验案例,带动全国范围内传统工艺的发展和振兴。首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的入选项目,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基础, 重点考虑具备一定传承基础和生产规模、有发展前景、有助于带动就业的传统工艺项目。

洋泾与高桥,是浦东的两个“绒绣之乡”。“此番入选目录,对‘上海绒绣’而言真是雪中送炭!”洋泾绒绣传习所负责人、市级非遗传承人包炎辉很是感慨,“这几年来,‘上海绒绣’的人才培养与市场推广都遇到困难了,亟需政策支持。”

据悉,绒绣这项传统手工艺,是19世纪从西方传入上海的舶来品。过去的100多年里,绒绣在几代上海艺人手上经过传承和改良,形成了海派风格的工艺美术特色,被誉为“东方油画”。“上海绒绣”享誉全国:人民大会堂的11个厅、外交部南楼多功能厅、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大厅、浦东新区行政办公中心第一贵宾厅……在这些高规格建筑内,中外宾客都能看到挂在墙上的“上海绒绣”大型作品。此外,绒绣作品还多次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国外要员或重要机构。

尽管历史辉煌,然而这些年来,“上海绒绣”出现了严重的手艺人“断档”。在包炎辉担任经理的上海黎辉绒绣艺术有限公司,10年前尚有20多名绒绣手艺人,如今只剩下五六个人,且平均年龄超过了60岁。大多数年轻人对绒绣不感兴趣,想学的却又因为成才慢、出路少而半途放弃,使得绒绣创作队伍陷入了青黄不接的窘境。“我已经71岁了,如果再接到大型作品的创作任务,体力、眼神都吃不消了。”包炎辉不无惋惜地说。无独有偶,高桥绒绣馆旗下如今也只剩下了5名手艺人。高桥镇非遗专管员闵建萍表示:“‘上海绒绣’亟需培养出更多年轻的接班人。”

此外,“上海绒绣”还需建立销售、推广的平台。此前,包炎辉运用绒绣元素进行文创开发,设计出时尚的服饰、箱包,目前迫切希望获得一个销售展示的窗口。高桥镇则在近年来尝试政社合作,成立上海东岸绒绣艺术研究中心,设计研发绒绣衍生品,并在K11购物艺术中心开设专柜。“在K11销售的绒绣产品比较高档,所以推广效果并非最好。”闵建萍表示,研发出时尚、接地气的绒绣产品,才能让传统工艺更好地融入现代人的生活。

根据《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各地将对入选项目制定振兴方案,落实振兴措施,探索形成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模式。计划还提出了振兴目标:到2020年,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再创造能力、行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从业者收入以及对城乡就业的促进作用得到明显提升。

①高桥绒绣馆内景。 □本报记者 朱泉春 摄

②绒绣与现代服装设计相结合。  □资料图

③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唐明敏(左)与多名伙伴一起,一针一线绣完了《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徐网林 摄

④大型绒绣作品《陆家嘴全景》。 □资料图

⑤黎辉绒绣推出的高端定制绒绣衍生品。□资料图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