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8年06月2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要闻
2018年06月25日

收获众多“首创” 对标国际一流

细说浦东开发区的“全国第一”

■本报记者 蔡丽萍

“全国第一”对浦东各大开发区来说,早已不再是新闻。而一个又一个的“全国第一”,肇始于那年的春天。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宣布开发开放浦东。

5个月后,上海市政府在锦江小礼堂召开大会,成立陆家嘴、金桥、外高桥3个开发公司,分别负责浦东3个重点开发区,即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及外高桥保税区的开发建设。

如果说,浦东是上海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那开发区则是这片前沿阵地上的“急先锋”。诞生于浦东各个开发区的“全国第一”,深刻影响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

全国第一个金融贸易区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今年4月27日,全国第一家获准扩展经营范围的外资保险经纪机构——韦莱保险经纪有限公司落地陆家嘴金融城,标志着中国银保监会有关保险中介行业扩大开放举措在上海正式落地。之前的3月26日,中国原油期货在上海期货交易所子公司——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正式挂牌交易,标志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

作为全国第一个金融贸易区,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以金融贸易命名的国家级开发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按照加快建设国际一流金融城、世界级中央活动区的目标,从原先的以开发建设为主转向提供公共管理服务为主,从注重经济发展转向经济发展与功能提升并重,形成了堪与伦敦金融城和纽约曼哈顿相媲美的中央商务区,已经成为中国金融和商务领域最闪亮的一张名片。可以说,每一幢楼都是一条垂直的“金融街”。

为什么会在陆家嘴设立一个国家级金融贸易区?1991年,邓小平同志说了一段话,“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招棋活,全盘皆活。”“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

谁也没想到,昔日阡陌纵横、满是农田、老厂房和危棚旧公房的区域,如今成了上海乃至全国的金融名片。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陆家嘴已建成的各类商办楼宇(8层以上)总数250幢,入驻企业近4万家,从入驻企业所产生的税收总量看,共有93幢“亿元楼”;这里金融业发展程度和金融机构集聚程度最高,共有持牌类金融机构830家;区域内集聚了13家国家级要素市场和功能性金融基础设施机构,3000多家专业服务机构;金融从业人员达23万名,区域内已落户总部机构达300余家,占上海市总数的20%,其中经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95家。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陆家嘴金融城)的发展建设,为推动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创新和积极推进两大国家战略的落实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陆家嘴金融城正在积极对标伦敦、纽约、新加坡等国际一流金融中心城市,不断增强在全球金融市场和资源配置中的影响力与竞争力。近年来,陆家嘴金融城向全球资产管理亚太新中心进军,瞄准全球资管规模排名靠前以及各细分领域排名靠前的机构,逐步实现落户陆家嘴。

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陆家嘴管理局局长王华表示,根据上海市和浦东新区对陆家嘴的功能定位,“十三五”时期,陆家嘴金融城的发展目标是“一城两区一支点”,即以全球开放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纽约曼哈顿和伦敦金融城等国际金融中心为参照,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探索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金融制度体系、与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的制度安排,持续推进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和监管制度创新,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最终建成国际一流的金融城、世界级中央活动区、金融贸易制度创新先行区、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重要战略支点。

全国第一个出口加工区

——金桥出口加工区

同样是从无到有,全国第一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在28年后也完成了“华丽转身”。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金桥管理局副局长马淑燕介绍,1989年,上海工业面临产品不足、增速下滑的局面,扩大开放、引进“三资”企业、引进技术、资金、管理先进经验等显得尤为重要,金桥出口加工区应运而生。

经过28年的发展,金桥出口加工区从初始阶段以出口加工为导向,逐步确立了以先进制造业立区,再到构建以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成功实现了“金桥加工—金桥制造—金桥智造”的功能转变,成为国内率先从“制造”向“智造”转型发展的示范园区。

如今的金桥拥有浦东首个千亿级产业——现代汽车产业,约占上海行业总产值的1/2,拥有新能源汽车和智能驾驶零部件最核心技术的产业创新基地;智能装备(机器人)产业产值达200亿元左右,约占上海市总量的1/4;金桥还是全国移动互联网视听文创产业综合实力最强的园区之一,营业收入300亿元,相关企业达300余家。园区拥有最完整的移动互联网视听产业链,并有望打造下一个千亿级产业;在总体水平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两到三代的中国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产业中,中微半导体在金桥创造了“一枝独秀”的奇迹,在等离子体刻蚀设备领域和MOCVD领域,以无愧于世界最高水平的产品,不但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在国际市场上树立了品牌,与西方垄断巨头展开正面竞争……

28年来,金桥融各界之力、集各方之智,在促进开发区产业转型的同时不断增强综合经济实力,以占浦东新区1/50的土地贡献了超过1/4的工业经济规模。2017年,金桥实现工业总产值2343亿元,营业收入6899亿元,成为上海能级最高、质量最好、贡献最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堪称“中国制造2025”创新引领示范区,更是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建设的主战场、主阵地。

即将迈入而立之年的金桥开发区,将以国际化的视野,加速“新旧结合、产业整合、跨界融合、企业聚合”,继续发挥上海和浦东先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引领示范作用,努力打造产业转型示范区、智能制造培育区、绿色低碳实践区、城市副中心功能创新区“四大特色区”。“十三五”时期,金桥开发区将重点发展汽车和智能制造产业、移动互联网视讯产业、工业互联网和机器人产业、新兴金融产业,助力金桥争当“上海制造”品牌皇冠上的明珠。

全国第一个保税区

——外高桥保税区

与陆家嘴、金桥同年推进的,还有中国大陆地区第一个“境内关外”的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它是中国大陆启动最早、规模最大、产业最全、辐射最广的保税区,享有“货物可在保税区与境外之间自由出入,免征关税和进出口环节税,免验许可证,免于常规的海关监管手续”等特殊政策。

在成立之初,外高桥保税区就将建成符合国际惯例的世界自由贸易区和国际自由贸易港为长期目标,并通过多个“率先”开展先行先试,包括率先创新保税货物空运直通式、EDI无纸通关以及分批出区、集中报关等海关监管方式,并率先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率先开展进出口经营权试点,率先开展外汇管理试点,率先探索法治保障机制等。

外高桥保税区充分发挥政策优势、资源优势、体制优势和管理服务优势,逐步形成了以国际贸易、现代物流、出口加工三大产业为主体、各业同步协调发展的产业经济。经过近30年的探索发展,外高桥保税区已成为国内经济规模最大、业务功能最丰富、效益最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截至2017年年底,园区入驻企业35831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335家,从业人员达27.11万人;2017年完成进出口贸易额7959.34亿元,保税市场商品交易额达14256.02亿元。

外高桥保税区以占全国130余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2.2%的面积,创造了全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商品51%的销售额,16.6%的进出口货值,42%的税收部门税务,被视为国内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的龙头。同时,外高桥保税区被国际权威杂志评为2015—2016年度全球最佳自由贸易园区综合类亚军、亚太区冠军以及全球最受大客户推荐的自由贸易园区冠军。

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保税区管理局副局长李兆杰表示,外高桥保税区把改革开放、探索创新的每一项实践都看作是向世界自由贸易园区和国际自由贸易港区迈进的必要环节和实际步骤,这些开放创新举措的试行,有效缩短了同国际市场之间的距离,使保税区成为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通道和平台。今后,保税区将以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信心和勇气,继续发挥领头羊和先导区的作用,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作出新贡献。

全国第一个保税港区

——洋山保税港区

在浦东的最南端,还有与外高桥保税区遥相呼应的全国第一个保税港区——洋山保税港区。

2005年6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洋山保税港区,这是我国第一个“区港一体”的保税港区。

作为全国第一个保税港区,洋山保税港区承担了建设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的重要使命,并开展了一系列功能创新,包括开展船舶保税登记试点、试行启运港退税政策等,使上海港逐步从单纯的全球吞吐量第一大港转向具备多模式中转功能的国际枢纽港;2011年,洋山保税港区开始率先建立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创设出“洋山铜溢价”,使之成为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宗商品领域保税现货价格,提高了国内大宗商品在国际上的“现货定价权”;洋山保税港区还成为全国首个启动期货保税仓单质押融资功能试点的区域,并于2014年启动直客模式的国际中转集拼试点业务。

数据显示,2017年洋山保税港区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653.1万标箱,比上年增长5.9%,占上海港集装箱总量的41.1%。洋山保税港区投资企业与世界各地的165个国家和地区发生进出口业务往来,完成进出口额770.29亿元,占全国保税港区进出口总额的14.9%;投资企业完成经营总收入3083.68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实现利润总额157.61亿元,比上年增长1.6倍;物流企业完成服务收入1156亿元,占全国保税港区总收入的81.5%。

2017年12月,洋山深水港四期码头正式开港运营,设计吞吐能力初期达到400万标准箱,远期将达到630万标准箱,可满足多艘大型集装箱船同时靠泊。洋山保税港区的发展,为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迅速跃居并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大港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依托海运、航空、铁路、高速公路、轨道交通“五龙汇聚”的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依托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及出口加工区三区功能叠加的政策组合优势,国际中转分拨中心、大宗商品交易、跨境电子商务、船舶供给及维修等产业功能集聚态势正在洋山加速形成。

国际中转分拨中心、大宗商品交易、跨境电子商务、船舶供给及维修等产业功能集聚态势正在洋山加速形成。 □本报记者 刘思弘 摄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