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8年11月2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五版:财经
2018年11月28日

书院镇联合周边镇破解镇域道路瓶颈

让“三不管”变成“共同管” 着力解决百姓出行难题

一、提要

由于历史遗留、早期乡村规划等因素,远郊农村地区断头路较多,且普遍路幅窄、路面破损、配套设施欠缺。尤其对于镇域交界处的断头路,因地处“三不管”地带,基础设施落后、环境脏乱差、管理缺位等问题更为突出。让“三不管”变成“共同管”“协同管”,让“断头路”变成“畅通路”“循环路”,这既是沿线居(村)民的迫切需求,也是推动乡村道路发展、实现“两个美丽”建设、振兴乡村经济的必然要求。

二、基本情况

在书院镇北部,与老港镇交界的镇、村级道路主要为东征路和配套河路,是两镇出行的必经路段。其中,配套河路黄沙港以东段路面破损严重,不具备开通公交线路的条件,周边环境杂乱无序;东征路配套河以南段道路也有损坏,桥梁需要加宽。在书院镇西南,与泥城、万祥两镇部分相接路段存在道路狭窄、路灯未安装、公交线路通达性较差等情况,且目前规划中贯通三镇的Y5路(新元南路)仅实施了泥城段,导致三镇间的横向主干道不畅通。

以大调研为契机,书院镇借助党委中心组联组学习、实地考察的方式,联合周边镇就如何打通镇际瓶颈段道路的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重点梳理堵点难点问题,并形成具有可行性的实施方案。当前,和老港镇对接的东征路路段已完成路面翻新,同步安装18套路灯;同泥城镇、万祥镇对接的瓶颈道路正在开展会车点改造。

三、现状分析

随着轨交16号线书院站的开通运行、泥城商业区的建立以及临港地区的不断发展,书院镇同毗邻镇之间的互动愈发紧密,农村道路的承载量加大,原先的道路设计已无法满足当前实际,打通联系周边镇的交通道路迫在眉睫。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难题,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区域管理有待进一步提升,因缺乏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模式,跨镇瓶颈路段的区域管理相对薄弱,集中体现于管理界限不够清晰、治理力度不够到位、监督查看不够有力等方面;二是系统性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在路灯、公交线路和站点、交通标识等配套设施的设置上缺乏及时跟进和周密统筹,即使瓶颈路段得以打通,出行的便捷性、安全性等也还没有到位;三是村级道路能级有待进一步提高,调研发现,大多数村级道路的建设标准同实际通行需求间有一定差距,普遍存在路幅窄、负载大、能级低等问题。

四、主要做法

1、党建引领,共促共进。通过党委中心组联组学习,交界镇的党政班子领导主动跨前,提前谋划。一是从顶层设计的角度理清思路、明确节点、抓住关键、明晰职责,探索最优解决路径。二是以联组学习为契机,增强交界镇之间在道路建设、环境整治、民生发展等方面的交流互动,共同为百姓解难题、想出路、谋福利,走出一条符合镇域特色的社会治理新路子。

2、镇镇联动,联合排摸。由交界镇规划建设、道路交通等部门和瓶颈路段沿线村居开展联合调研,细致排查道路问题,初步形成点位清单,再会同设计单位开展现场实地踏勘,全面掌握镇域交界道路的整体情况,并从道路改造和公交对接等方面逐项研究,制定“体检”方案,消除盲点、死角,合力破解瓶颈难题。

3、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提前同周边镇明确时间进度,将摸排出的7条农村瓶颈道路纳入2-3年行动计划,将所需资金列入镇级财政预算,分步分批拓宽路面、设置会车点等,不断提高农村道路的通行能力。在广泛听取周边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结合不同路段的实际情况分类制定措施,比如在打通沿黄沙港路至16号线书院站的瓶颈道路上,优先考虑解决连接地铁站的问题,重点改造二久港北路至蒋港段和黄沙港路段等交界道路。

4、着力长效,管养结合。对镇际瓶颈路段,制定日常管理及养护标准,明确道路两侧无违章建筑、道路路面无非法堆物、道路沿线无违法经营等,镇相关职能部门、管养机构、沿线村居严格按照养护标准和管理要求,加强对瓶颈路段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同时,不断创新养护方式,建立健全督查机制,落实分级管养职责,推动农村道路管养长效常态。

 (供稿单位:书院镇)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