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代群文人同心筑梦 打造文化的芬芳家园
浦南文化馆走过“奋斗30 载”
在原南市区落地生根,在浦东新区枝繁叶茂;从全市文化馆系统的“小字辈”,到跻身全国一级文化馆……
从1989年到2019年,浦南文化馆在2月28日迎来了“三十而立”的生日。这座位于闹市居民区的小小文化馆,几乎与浦东开发开放同龄,在几代文化人“同心筑梦”的努力之下,已成为市民近悦远来的文化家园。
在浦南文化馆建馆30周年文艺演出中,一批该馆“元老”与年轻馆员相聚一堂,向这一承载了他们文化梦想、充满着温情回忆的“芬芳家园”表白。而作为浦东公共文化事业的区域“领头羊”,浦南文化馆还将继续随着浦东的发展而成长,“与市民相伴下一个30年”,是它掷地有声的承诺。
■本报记者 曹之光
浦南文化馆建馆30周年文艺演出,邀请该馆历任馆长和曾参与文化馆建设的元老莅临现场。□浦南文化馆 供图
▲情景表演《师徒情深》述说了浦东说书的传承与发展。
□本报记者 朱泉春 摄
▲30年前,浦南文化馆在浦东南路5055号开业。
浦南文化馆位于杨新路61号的现馆舍。
□浦南文化馆供图
呱呱坠地
24万元开办一个文化馆
回首改革开放之初,张江浜以南、浦东南路以西的大片区域属于原南市区。这里既有每天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的周家渡,也有烟囱高耸、铁轨纵横的上钢三厂厂区,更有生活着20多万居民的大型居住区。
在衣、食、住、行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后,20万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满足?在当时,这是一个难题。“如果要想看一场电影或戏,要么往南走到杨思影剧院,要么进厂区到上钢三厂工人俱乐部礼堂。无论去哪里,都要三五公里,甚至有的电影要摆渡去浦西看。”浦南文化馆首任馆长叶涵青回忆道,上世纪80年代中期,原南市区政府决定从本不宽裕的财政经费中,拨款24万元建一座“家门口”的公共文化场馆。
“24万元造一座文化馆,今天看来是天方夜谭!即便是在当时,这笔经费也少得可怜。”叶涵青感慨,拨款用完后,他只得再去筹钱,幸而辖区工厂纷纷伸出援手。原计划2年完工的文化馆,因为“钱不够”拖了4年才造完。1989年2月28日,浦南文化馆在浦东南路5055号正式开馆了。
叶涵青清晰记得开馆之初的盛况。辖区居民奔走相告:“终于可以在家门口看电影和演出了!”附近的企业、学校、社区也都找上门来,希望能租用剧场开大会、办活动。上海人民滑稽剧团也以浦南文化馆作为浦东演出基地,开展驻场演出。每每王汝刚等“笑星”现身,演出更一票难求。
尚处于“襁褓期”的浦南文化馆,很快便迎来了浦东开发开放的春风。199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1993年1月,浦东新区成立,当年3月,南市区所辖浦东地区正式划归浦东新区。南市区浦东文化馆变成了浦东新区浦南文化馆。
“身份”的改变,赋予浦南文化馆全新的文化使命。开馆的最初几年,文化馆靠着放电影,开茶馆、弹子房、舞厅、咖啡厅、卡拉OK厅,以及出租门面的收入,自收自支维持着日常运营与员工工资,几乎没有更多精力开展群文工作。“文化馆的使命,就是要开展公益性的群文工作。” 作为浦南文化馆划归浦东新区管辖后上任的首任馆长,闵雪生为浦南文化馆制定了新的发展路径:“如果说开展经营活动是不得已而为之,那么开展群文工作则是基层文化馆工作的生命线,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基于多年群文工作经验,闵雪生意识到:文化馆的群文工作要开展下去,离不开基层文化站的支持。浦南文化馆从原本的“单枪匹马”,通过沟通协调与周家渡、塘桥、南码头、上钢、杨思、三林、北蔡等7个街镇建立“馆站一体”文化网络,并制定例会和文化交流制度。
“馆站一体”,激活了文化馆群文工作的生命力。根据辖区诉求,文化馆相继推出了“浦南之春”音乐舞蹈比赛、“浦南之夏”钢琴比赛、“浦南之秋”戏曲曲艺比赛、“浦南之冬”美术书法摄影比赛……“浦南四季”此后成为浦南文化馆的固定品牌项目,2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有着蓬勃的生命力。
攻坚克难
化“世博阵痛”为“世博机遇”
2002年12月3日,“中国上海赢得2010年世博会举办权”的消息从摩纳哥传出,整个申城街头巷尾都沸腾了。刚刚成为浦南文化馆馆长的周建义,举着自己设计、寓意“上海牛”的装饰宣传画,融入在南京东路的欢乐人潮之中。
然而,没过几天,一纸通知却让浦南文化馆全体馆员心头一紧。为配合世博会场馆与轨交建设,浦南文化馆裙房等房屋要拆除。文化馆内的浦南艺校、网吧、卡拉OK厅、咖啡厅、面包房等外包经营性场所关闭了。当时浦南文化馆是自收自支单位,这一变故掐断了很大一部分收入来源,一部分馆员或下岗或离职,留守人员则陷入了迷茫的状态。2004年到2009年期间,浦南文化馆先后搬到了崂山东路687号、齐河路508号、上南路2779号、杨新路61号,度过了“居无定所”的5年。周边百姓给它起了一个谐音绰号:“破烂文化馆”。
“我们受尽了折腾之苦,即便‘破烂’也是情有可原呀。”周建义接过了这个“烂摊子”,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更激发出一股发奋图强的劲头:“改变”过去。浦南文化馆也存在着人浮于事的弊端。周建义想明白了:“我们不要把离世博会最近看作是造成文化馆运营困难的原因;而要把它看成是文化馆的机遇。”
从“危”到“机”,探索新的服务内容和形式势在必行。浦南文化馆的改革,就从高坐办公室的“机关模式”开刀,取而代之的是“七艺工作室”工作制,美术、音乐、摄影、书法、舞蹈等“七艺”文艺干部走出办公室,走到贴近群众的工作室里开班传艺,每天开展接待、辅导、服务。这一“乌兰牧骑式”的工作方法,很快赢得了辖区居民的赞誉,也帮助浦南文化馆统一了思想凝聚了队伍,把“居无定所”的文化馆办“活”了。馆员们将居民对于世博会的期待,作为文艺创作素材,写进了新作品之中。
2006年举办浦东新区迎世博大型综艺晚会;2007年创排反映世博会建设者精神的大型综艺情景剧《世博情·世博缘》;2008年世博主题节目《春之语》《打桩摇篮曲》登陆上海电视台……世博会召开前的这几年,浦南文化馆原创力量“井喷”,创排了世博主题节目、故事近百个,许多节目后来还被带到了世博会现场,在各国观众面前大放异彩,演出了浦东群众文化的精气神。
浦南文化馆作为离世博会场馆最近的文化馆,还担负起收集世博记忆的重任:从2002年到2010年的8年间,馆方邀请50多名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用镜头记录上海世博会从申办成功到闭幕的全过程,共拍摄下了20多万张照片。最终,从中选出2000余幅作品和配套文章编辑成册,出版发行了大型画册《人民世博》,留下了一批宝贵的资料。
“有意思的是,浦南文化馆成了‘流动文化馆’后,我们有更多下基层服务的时间,也拉近了与周边街镇的距离,并成功‘闯进’了世博会现场。”周建义感慨道,2012年,浦南文化馆脱下了国家三级文化馆的“帽子”,成功摘得地方文化馆的最高荣誉——国家一级文化馆,这就是受世博“洗礼”留下的宝贵财富。
薪火相传
“浦南模式”传承创新在路上
过去10年里,浦南文化馆在杨新路61号安了家,重启了阵地服务。2010年,浦南文化馆推出了“五彩戏台”品牌,每周一到周五下午1点至4点,沪剧、京剧、越剧、淮剧和评弹演出全年无休,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集聚了一批社区的忠实粉丝。而从2011年起,浦南文化馆启动“免费开放”,每天在门口贴出免费活动一览表,免费开放的7大类20多项活动,涉及培训、展览、健身、借阅、电影、讲座、娱乐等方面,社区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服务项目。2017年,浦南文化馆又推出了阶段性授课的“浦南学堂”,以及以名师讲座为主的“浦南讲堂”。此后,“浦南学堂”的几十项课程目录一经发布,往往被瞬间“秒杀”。现场报名人员多到要采取排队叫号的方式,更有市民凌晨3点拎着小板凳来排队。“浦南模式”就这样诞生了:坚持全年满天、每周满时、全馆满场,全方位地为社区居民服务,实现由“指导型”向“服务型”的转变。
2月28日,浦南文化馆建馆30周年文艺演出成为展示浦南文化馆及辖区六街镇群文创作的舞台。三林与东明社区联袂献演的《鼓乐吉祥》、北蔡社区带来的浦东说书表演唱《嫁女歌·三催轿》、南码头社区带来的海派魔术《迷箱幻影》、周家渡社区带来的舞蹈《开心阿奶》……每个节目既有街道文化特色,也有不菲的艺术水准,引来阵阵喝彩。
浦东文化馆原活动部主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浦东说书的国家级传承人陈建纬,搭档市级非遗传承人康毅,在北蔡镇中心小学浦东说书传承基地小学员的伴唱声中,以情景表演《师徒情深》述说了浦东说书的传承与发展。浦南文化馆全新成立的年轻文化团队——WAKE UP 人声乐团,则带来结合阿卡贝拉与浦东山歌元素的获奖节目《浦东山歌唱前滩》。“浦东山歌是浦东的非遗项目,而阿卡贝拉是年轻人喜欢的演唱方式。我们决定用这两种音乐形式混搭,唱出前滩区域的发展。”在去年6月刚刚入职的年轻馆员邹勤勤看来,“文化馆工作并不‘老土’,工作状态很积极,同事们也很热情。”
“浦南文化馆走过了30年的发展路。它建成时,周围的环境是城乡结合部,如今这里无论是区域位置,还是服务人群,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浦南文化馆现任馆长贺小慧坦言,老百姓对文化服务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浦南文化馆的服务形式也要常变常新。浦南文化馆旁的三林影剧院年内将改建为浦东大戏院,由该馆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未来,这里将成为戏曲、曲艺类演出在浦东的汇聚之地,也将是面向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基地。
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主任王玺昌表示,浦南文化馆建馆30年,见证了浦东开发开放的历程,也是世博区域建设的记录者和亲历者。它的历史变迁,遭遇的发展困境,经历的几次体制改革,也是浦东公共事业发展的缩影。他期待,浦南文化馆与浦东文化馆、川沙文化馆,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及惠南、高桥分中心一同,继续发挥好各自区域的文化引领作用,并带动浦东36个街镇的群文事业稳步发展。
本版协办 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