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9年04月0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七版:新闻纵深
2019年04月02日

寻踪民间美德

——《浦东家传》里的历史人文故事

■见习记者 沈馨艺 本报记者 章磊

一个个曾隐匿在历史深处的家风家训故事,经由《浦东家传》展示在世人面前,呈现出这片土地蕴藏的道德力量。

六灶傅氏家族每年7月都会举办成人礼。    □受访对象 供图

陈连官(右)采访闵氏仪门。    □受访对象 供图

“家风盈门”——《浦东家传》诗文诵读会上,朗诵者现场演绎诗作。    □徐网林 摄

 

“千年浦东,从贫瘠到繁华;每一栋楼宇,每一条道路;都隐藏着一个种福纳福的密码;是善行义举熔炼的爱心……”2月底,在浦东新区文明办主办的“家风盈门”——《浦东家传》诗文诵读会上,朗诵艺术家现场演绎了《致敬,浦东深处的善行义举》等诗作。

这些诗作,源于对《浦东家传——历史人文寻踪散记》的二次创作。多名浦东本土作家合作编写的这本书,以“史”为线,以“家”为经,从浦东历史上的家风中,挖掘具有传播价值的家庭道德事例,成为市民修身的读本。

近年来,新区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市民修身行动为载体,积极挖掘浦东家风文化中的地域特色和人文元素,推进新时期家风建设。《浦东家传》的出版,正是成果之一。“它还原了一段段感人片段,希望读者能通过此书与过去对话,重温好家风,礼敬好传统。” 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文明创建处副处长傅英说。

脚下是历史的积累

亲临现场,即使是一片荒地,也能感受到历史的苍茫,挖掘出更深处的内容。

背上双肩包,备好面包和水,过去的两年间,每到周末,陈连官就会开始自己的采风之旅,为创作《浦东家传》收集素材。同样奔走在浦东各个角落的,还有10多名浦东本土作家。

2016年,浦东新区文明办组织这支写作团队,开启了《浦东家传》的创作历程。按照“家训传承、私塾教化、义行善举、仪门家风、古桥善德、嫁丧感恩”六辑内容,大家分头行动,寻访浦东历史人文,尝试将其中向善、向美、向上的内容呈现在读者眼前。

“我们有个共同点,就是深爱着浦东的历史文化。”陈连官说。凭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他们利用业余时间,走遍了浦东,挖掘出一个个遗落在乡野市井间的历史人文故事。

多年专注于研究浦东历史的陈连官,是这支写作团队的带头人。在他看来,浦东之所以是浦东,并不仅仅是高耸于陆家嘴的那些著名地标,更在于浦东先人对文化的根植。

《浦东家传》的第一辑第一篇,《墓志铭上的浦东最美家庭》,就是陈连官走访高桥历史文化陈列馆的收获。

那是一个阳光和煦的午后,陈连官花了两个多小时,从惠南来到高桥,想看一看这个文化名镇的历史人文。没想到,陈列馆内一份墓志铭的拓印铺陈引起了他的遐思。

“余幼侍曾祖母吴氏之侧,下视诸侄,诜诜成行。会食堂上者常百口,内外无间言,迄五世不分,乡闾以孝义称”“君伯父与先君致政,钦奉家训,尤笃孝友”……四百多字的铭文,让陈连官嗅到了浦东最美家庭的味道。

回家后,他查阅了大量资料,包括《江东志·黄氏祠堂》《宝山县志》等,发现这篇墓志铭与宋代杭州盐场官黄绅的后代黄俣有关。

历史久远,斑驳的文字中可以发现,黄氏大家庭在高桥定居后,上百口人和睦相处,内外不分,五世同堂,在当地以忠孝礼义而著称。

“一大家子有一百多号人,却始终在一起吃饭,这样的生活场景,现在是遍寻不到了。”无意间发现的这个浦东“最美家庭”,令陈连官十分惊喜。

而随着探寻的不断延伸,更多成果逐一显现。在新场采风时发现的明清时代大家宅仪门,又一次让陈连官倍感振奋。

“仪门上的题额,是一个家族的寄托,是精神的希冀,更是家风的绵延。”那段时间,他一口气跑了新场镇内的12道仪门,与住在附近的老人闲聊,挖掘出了12个故事,包括《胡氏仪门:兄弟永怡》《闵氏仪门:仁者寿》等。兄友弟恭、慈善仁义的画面,变成文字,展现在了读者眼前。

高桥、新场、惠南、书院……采风期间,作者们风雨无阻,辛劳换来收获满满。“我们行走的脚下,都是历史的累积。”陈连官说,“与从书籍、资料中解读出的浦东历史文化不同,亲临现场,即使是一片荒地,也能感受到历史的苍茫,挖掘出更深处的内容。”

而在傅英看来,本土作家们的创作过程,可以说是现代人对过去的一次寻找与记录。“他们从老建筑、古桥梁、代表人物、风俗习惯等线索出发,丰富而立体地展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与故事,读者才得以触摸到浦东历史深处的家庭文化。”

历史深处的道德力量

这种根植于浦东骨子里的文化,流淌在浦东的街巷阡陌,丰厚了浦东的人文底蕴。

“忠孝节义、道德文章、仁慈礼让、温俭恭良,是浦东六灶傅氏家族的家训……”《浦东家传》中的《傅氏家谱与时代的对话》一文,讲述的是傅氏家族盛世修谱的故事。

1394年,明朝开国大将傅友德的族人为避祸纷纷奔走他乡,其中有一脉流落到了现在的浦东六灶地区,繁衍生息。

定居浦东500多年后,六灶傅氏在1939年最后一次修编了家谱,之后因为战乱等原因停止了宗族活动,大部分家谱也损毁遗失,和许多大家族一样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境地。

2007年,两位傅氏家族的老人傅仁章与傅强林从一本幸存的古家谱入手,开始重修家谱。5年努力,新修订的《六灶傅氏家谱》面世。全书70余万字,将傅姓世祖定居六灶至今共23代人全部收录,包括女丁在内,人数超过1.3万。

“其实,家谱不是简单名字的叠加,而是启迪子孙的著作,更是历史文化的一幅长卷。家族重修家谱,为的是再次凝聚宗族,将傅氏先祖的良好家训传承下去,影响每一名傅家后人。”六灶傅氏第十八世孙傅灵敏说。

在他看来,《浦东家传》收录了傅氏修谱的故事,能让续修家谱过程中挖掘出的历史故事和美德,散播到傅氏后人之外的更大群体。

修谱过程中,编修小组发现了民国时期一位女性族人的故事。这位名叫傅慈圆的族人,十来岁时父母双亡,不久后胞叔夫妇也离开人世,留下了尚在襁褓中的堂弟。于是,她担当起了抚育、教养堂弟的责任。

到了婚嫁年龄,上门求婚者络绎不绝,可傅慈圆以要抚养堂弟成人为由,谢绝了所有好意,终身未婚。而堂弟也没有辜负她的一片苦心,成为一名医者,为百姓行医。傅慈圆的事迹曾在六灶地区成为佳话,当时的《南汇县志》也曾有记载。

发生在浦东的善行义举,千百年来薪火相传,不胜枚举。一个个曾隐匿在历史深处的家风家训故事,经由《浦东家传》展示在世人面前,呈现出浦东蕴含的道德力量。

在浦东下沙,至今留存着瞿家宅基、瞿家巷、瞿家路、瞿家园等地名,它们背后记录着的,是瞿氏一族的善行义举。

这是一个世代为盐官的瞿氏家族,历经宋元明三代。《上海县竹枝词·人物》有词为证:盐官家世下沙瞿,霆发声名重上都。万顷浙西家第一,却拼助学割田腴。

《浦东家传》中,就具体讲述了词中所提瞿霆发的故事:元初年,东海发生特大潮汛,狂风骤雨把下沙的盐场全部捣毁,盐民暴死者近万人。瞿霆发倾尽全力进行救助,施赈施棺,抢修盐田,重建盐灶。之后,为感念上苍,并祈祷百姓安宁,他与其兄在新场镇建造了一座报恩忏院,后改名为永宁寺。此外,他还捐赠500亩良田给文庙,作为文庙的日常开支及奖励学生的“膏火”钱。而后,瞿霆发长子瞿时学捐田93.33公顷,在下沙创办鹤沙义塾,成为浦东兴学之始。

浦东历史丰厚,这些遗落在民间的故事看似不起眼,实则感人至深。“即使很遥远,但这种根植于浦东骨子里的文化,流淌在浦东的街巷阡陌,丰厚了浦东的人文底蕴。”陈连官说。

传承家训就是传承文明

从懵懂愚昧到文明崇礼,需要有潜心育人的贤德之人。而浦东,一直在为此努力。

“我们承诺,忠于国家,永不叛国;忠于人民,永不背民……”家谱重修完成后,每年7月,六灶傅氏家族都会为族内刚考进大学的高中毕业生举办一场成人礼。

作为傅氏文化研修中心理事长,傅灵敏总会在此时发表“用今天的誓言畅想明天的人生”的演讲,介绍傅氏先祖的历史,激励踏入大学的子孙们努力学习,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家族有益的人。

“好的家风家训需要代代相承,迈进大学,是孩子们开启独立人生的起点,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很重要。”傅灵敏说,“誓言浓缩了历代祖先对后人的教训,是长辈对小辈的要求与期望。希望他们将傅氏家训作为做人做事的思想准则,用行动践行好家风。”

六灶傅氏家族的种种做法,是浦东人文根脉传承的一个缩影。家训的传承,也是文明的传承。从懵懂愚昧到文明崇礼,需要有潜心育人的贤德之人。而浦东,一直在为此努力。

近年来,为引导城乡居民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传承中华传统家庭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区文明办和区妇联等部门,开展了“征集好家训、培育好家风、寻找好家庭”等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响应。随着“户户谱写家训词、培育传承好家风”等活动的深入,“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建设的共识在浦东逐渐形成。

2015年,新区文明办结合上海市民修身行动计划,组织写作人员编写出版了《浦东家训》一书,梳理汇集了浦东有历史文脉的家族家训、当代百姓的家训词,以及“最美家庭”的精神体现。傅英告诉记者,《浦东家训》首批印刷了近3000本,被一抢而空,不断有人来求取,最后加印了不少,“大家都说这本书很有意义。”

《浦东家训》受到了读者欢迎。在此基础上,新区文明办又从浦东历史上的家训家风中,深入挖掘具有传播价值的家庭道德事例,推出《浦东家传》,成为市民修身的读本。

在傅英看来,《浦东家传》是浦东文化自信的表达,是浦东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它用有温度的文字,叙述了一段段感人的事迹,再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阅读这本书,就像是与历史进行一场对话。”

近期,该书将分发至各街镇、居村。同时,根据需要,基于《浦东家传》二次创作的各篇诗文作品,也将在各街镇开展巡回诵读活动。

傅英说:“我们希望这些故事能以诵读、新媒体、改编情景剧等新方式传播,让更多人了解浦东的家风文化,并参与到本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中。”

不仅如此,新区文明办还将结合“家门口”服务建设,推出百场“微型秀”,用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与形式,将浦东故事等送到基层,与百姓一同寻踪浦东的历史人文。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