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9年05月2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新闻纵深
2019年05月27日

70年前,他们为新中国而战

■本报记者 须双双 通讯员 瞿敏放

70年前,解放上海,享誉中外的胜利之师里,有一批浦东子弟兵骁勇善战。70年后,国泰民安,他们的故事和精神,值得被铭记、传承。

①解放军战士为“不扰民”露宿街头。

□浦东新四军历史研究会 供图

②“胜利之师”走在“上海滩”的马路上。

□浦东新四军历史研究会 供图

③瞿俊(左)与浦东新四军历史研究会长顾国平(右)。

□本报记者 潘永军 摄

5月27日,70年前的这一天,上海解放。

在这一场胜利中,一张珍贵的照片至今为人津津乐道。照片的拍摄背景是在“十里洋场”,冰冷的水泥地上,解放军战士们一个挨着一个,垫着不及身长的麻袋、油布,席地而卧。“胜利之师”为“不扰民”而露宿南京路,从此传为一段佳话,流芳海内外。

“这张照片中的部队可能不是我们部队,但是,我们部队确是第一个在上海睡马路的。”曾参与解放上海战役的瞿俊从儿子手中接过手机,扶了扶眼镜,看着这张著名的照片,这么说道。在他穿的鹅黄色马甲上,靠近心口处,保持着多年来不变的习惯,别着一枚红彤彤的毛主席像章。

在解放上海战斗中,源自浦东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军60师作为主力功勋卓著。而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在这支队伍中,有为数众多的浦东英雄儿女,他们,以血肉之躯冲破枪林弹雨,为新中国而战。

我们营第一个“睡马路”

当激战的枪声渐渐平息,市民推门出户,看到在黄梅雨冲洗过的街旁路边,成排的解放军战士衣不解带,齐刷刷地躺在阴冷潮湿的水泥地上。

5月初的一天,浦东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顾国平一行驱车来到市区,看望96岁的浦东籍新四军战士瞿俊。

瞿俊出生于惠南镇陶桥村。1941年,年仅17岁的他参加了新四军浦东“连柏生部队”,后随部队第二批南渡杭州湾,奔赴开辟浙东抗日游击根据地前线,并在次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曾经的烽火硝烟,在眼前这位面容慈祥、气质温润的银发老人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至今留在太阳穴附近的弹片、小腿上因受伤而凹陷的伤疤……“受过的伤太多了。”瞿老摆摆手,身经百战的他早已记不清什么时候第一次受伤和那时的心情。但只要说到哪一次战役,哪一位战友,老人却记忆犹新,打开了话匣子。

解放上海时,瞿俊任20军60师178团一营营长。一营是178团主力,当时有三个步兵连、一个机枪连和一个炮兵连(进上海时组成机炮连),共700多兵力,善于打穿插和攻坚战。原先部队主要攻打上海外围,在浦东郊区作战。1949年5月24日,一营在进军途中接到团部命令:部队暂归27军指挥,参加攻击市区残敌的战斗。

接到命令后,瞿俊带领部队一边歼灭沿途顽抗之敌,一边快速向市中心前进,先后经过梅陇、华泾、龙华,进入到徐家汇地区,势如破竹,随后,继续沿着淮海路由东再转向北上,经南京东路一直冲到浙江路口,此时大约是25日零时左右。

就这样,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军60师178团第一营,成为了上海历史上、也是南京路上迎来的第一支解放军部队。

25日1时许,遵守“不入民宅”的部队纪律,一营就露宿在南京东路。

凌晨时分,178团的其余部队也从高昌庙(现江南造船厂附近)沿着西藏南路北上进军到了南京路。

5月25日至27日,当激战的枪声渐渐平息,市民推门出户,看到在黄梅雨冲洗过的街旁路边,成排的解放军战士头戴军帽、衣不解带,齐刷刷地躺在阴冷潮湿的水泥地上。“解放军困拉马路浪,秩序交关好”的赞叹很快传遍了大街小巷。

瞿老回忆,当时,仍有不少周边居民主动请解放军进屋休息,或是送来食物和慰问品,“还有人从永安公司楼上把吃的放在篮子里吊下来。”他说:“但我们坚决不能收,这是纪律,当兵的不能拿老百姓的一分一毫。”

浦东子弟兵“回家了”

上海解放一战中,浦东子弟兵骁勇善战。他们中,有人发挥“本地人”优势献出良计,也有人在“家门口”牺牲,再也回不了家了。

上海解放一战,对于20军60师178团一营来说,是“回家了”。因为这一支部队,正是上海人民的子弟兵队伍。

根据浦东新研会梳理考证,这支部队的前身是由中共上海浦东地下组织领导的抗日武装,后南下到浙东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而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新四军队伍。部队在浙东经历过600多次战斗,参加过澉浦、泰安、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豫东、淮海、渡江等一系列战役,英勇善战。

20军可以说是当时上海籍战士最多的一支部队,而178团上海籍战士最为集中,据统计,仅排以上干部就有104人。时任军部作战科参谋的陈阜同志在回忆时说过:“178团的第一营,连以上干部几乎都是上海的子弟。”

瞿老回忆,那时候,战士们能够参加解放上海的战斗,可以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去,全体指战员心情都非常激动。不仅如此,“出生上海的子弟兵们有语言优势、熟悉地形,因此充当着全军的先锋,担起沟通、指路、联络等重要责任。”

而其中,浦东子弟兵的表现尤为出众。

5月25日上午,178团接到27军的命令,打过苏州河去,扫清北岸的残敌。

瞿老自己对苏州河上的桥梁非常熟悉,因为参军前他的家就住在塘沽路,学校在四川南路,每天需要来回过苏州河。当时他当机立断,选择对岸没有高层楼房的浙江路桥进行突破,面对浙江路桥北岸工厂屋顶上的敌人机枪火力点,他指挥机炮连用4挺机枪进行齐射,压制敌人火力,同时命令二连实施正面攻击。值得一提的是,二连连长顾志清是浦东周浦人,副连长顾林根也是浦东新场人,而外号就叫“小浦东”的副连长王来根首先带着突击排战士用集束手榴弹炸开桥面上的沙包袋,然后依靠大桥铁架进行掩护,迅速冲过浙江路铁桥,为部队打开了前进道路。

这场战役中还不得不提一位浦东战士——三连连长、出生于浦东祝桥镇的陶妙根。

“那天上午,我率部队冲过苏州河浙江路桥。为了切断敌人退路,部队乘势由浙江北路、安庆路、康乐路和山西北路向上海交通枢纽——北火车站挺进。”瞿老回忆,当时,天目东路南侧的“长兴里”有一股敌人负隅顽抗,陶妙根接到命令带领连队占领了“长兴里”相邻的一些沿街楼房,但马路和宽阔的弄堂通道被敌人机枪及迫击炮封锁。战斗十分激烈,同时又要严格执行“保护上海城市、保护老百姓”的指示,不能使用火炮和爆破方法。陶妙根急中生智,指挥一个班战士爬上弄堂屋顶的“老虎窗”,从屋顶迂回到被敌人占领的大楼前,似神兵从天而降,向窗户里面投弹,迫使大楼内的敌人缴械投降。

“此外,也是陶妙根想出‘好办法’解决了部队的用水和厕所问题,他提议扳开路边的消防龙头,让水慢慢流出来,叫战士们用水壶接水喝;也是他出主意,拨开弄堂里下水道的井盖,在洞口用油布遮挡作为临时厕所。后来这些措施在全团范围推广。就在解放上海的战斗中,陶妙根获得全国二级战斗英雄光荣称号。”说起这些战友的骁勇、机智,瞿老如数家珍。

但战争是残酷的,并不是每一位战士都能在“家门口”迎来最终的胜利和荣誉。1949年5月12日,上海战役拉开序幕。经过16个日日夜夜的血战,上海解放。这场战役中,共有7613名人民英雄献出了宝贵生命。

每每说起这些,瞿老几多叹息。让他至今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出生三灶的烈士倪俨,“当时他是178团二营副营长,牺牲在莘庄。这么多次仗都打了,就到家了,但再也没机会回家了。”

有责任留住历史

很多历史,不是挖掘,更是抢救。经受了血与火考验的革命精神,值得被传承下去。

子弟兵用血肉之躯换来了岁月静好、和平安康,这些英勇事迹不应该被忘记,这样的革命精神不应该被忘记。

瞿敏放最早决定为这样的想法做点什么,是在1999年的一天,他下班路过报刊亭买了一份报纸,碰巧刊登有对“解放上海”一役的报道。这上面写的不正是父亲与老战友们相聚聊天的内容吗?瞿敏放赶紧跑回去,又买了10份报纸。

在瞿敏放和几个兄弟姐妹的记忆里,在他们很小的时候,父亲母亲偶尔会说起曾经“打仗”时候的故事。“一个晚上都要赶路行军,实在太困了,后面的人拉着前面的人,前面的人拉着马尾巴,一倒下,就像骨牌一样倒一片。”瞿敏放说:“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战士们还要随时面对战斗,放到今天是多么难以想象。”

在解放上海战役中,有许许多多的上海子弟兵牺牲在家门口,没能与家人团圆,没能看到上海胜利解放的那一天。除了这一战,为换来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我们付出的还有更多。

“那时候,我们什么都没有,我们拼什么?不是拼武器,而是拼毅力、拼信念、拼意志,我们的战士都是为理想而战的。”瞿老说。至今,他依然将毛主席的像章常佩胸前,依然关心时事,订阅时政期刊杂志,学习最新的政策方针。他的几个子女,名字中都带有一个“放”字,就是为了纪念“解放”。

这份对党的赤诚,经受了血与火考验,更在和平年代延续。

二十多年来,瞿敏放利用业余时间,四处寻访考证,挖解、整理出父亲的生平事迹和战时故事。父亲半生戎马,如今颐养天年,早已淡泊名利,常常婉拒各类媒体采访。但瞿敏放坚持把这些历史的细节记录下来。“因为这些历史是要留给后人的,责任在我们。”他说。有时看到一些别人发布的文稿中对战役描述的错漏,他也会想尽办法与对方联系改正。但令他没想到的是,仅对解放上海一役的研究考证,就耗费了自己多年的精力。

铭记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族解放斗争历史,珍惜和平幸福的生活。所幸的是,为之奋斗的,并不只瞿敏放一人。

多年来,浦东新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先后寻访了数十位新四军老战士、抗战老战士和老干部等,包括浙东抗战领导人之一的方晓、国家二级战斗英雄陶妙根、共和国少将徐立行、“流浪儿”将军黄银贵,及新四军和抗战老战士张锡祚、顾正均、瞿俊、潘锦国等。从他们身上,浦东新研会获取了诸多关于浦东抗战、南渡杭州湾、开辟浙东抗日根据地、浙东纵队北撤继而转战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阶段的珍贵史料。

此外,研究会还组织会员遍访革命前辈的后人、亲属或知情人,足迹走遍上海及浙东“三北”(慈溪北、余姚北、镇海北)地区、“四明山根据地”,以及江苏茅山、常熟、扬州、盐城等,获取了诸多有价值的珍贵史料,有的填补了浦东史料的空白。

目前,浦东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已发展有300多名会员,以挖掘革命史料,传承红色基因为使命,开展各类活动。与此同时,近年来,浦东新研会通过出版书籍、拍摄电视片、开设网上博客等形式存史后人,更组织宣讲团,走进学校、社区,讲革命历史,传递正能量。此外,新研会还创新“联系点+”模式,通过“革命传统联系点”共建的方式,加强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目前已与区内23所大、中、小学确立了共建关系。

会长顾国平说,在庆祝上海解放70周年的时刻,我们更加深切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他们以坚定的革命信念、远大的战略眼光和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为上海的解放和建设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很多历史,不是挖掘,更是抢救。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继承光荣革命传统,发扬先辈的革命精神,牢记历史使命,保持昂扬斗志,为上海实现新崛起再作新贡献。”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