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口水域禁捕工作显成效
上海“最后的处女地”九段沙湿地生态提升
九段沙湿地一景。 □倪竹馨 摄
■本报记者 章磊
阳光挥洒、海风吹拂,位于长江口外的上海市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一片宁静祥和。偶有几只飞鸟从芦苇丛中飞起,掠过浅滩,又落入另一片草丛中。
九段沙湿地被称为上海“最后的处女地”,保持着原生态的湿地自然环境。然而长江口的违规捕捞,一度威胁着这块处女地。“长江大保护”战略启动后,一项项工作方案和行动出炉并得到落实,维护着九段沙保护区的生态安全,贯彻长江流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生态保护发展战略。
秋意渐浓,南迁过冬的候鸟,已经开始逐渐在九段沙显露身影。上海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署保护科工作人员康亮告诉记者,湿地里的绿翅鸭、斑嘴鸭等近期开始变多。
九段沙保护区2005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是一块河口海岸型湿地,总面积约420.2平方公里,包括上沙、中沙、下沙、江亚南沙及附近浅水水域。由于这片区域位于候鸟迁徙路线上,每年秋冬季节都会有大量候鸟在此停歇、觅食。而九段沙湿地水域,淡水与海水交汇,营养盐类丰富,是鱼类等水生动物栖息、索饵、繁殖的良好场所,由此形成了以凤鲚、刀鲚、间银鱼、白虾和冬蟹为特色的五大渔汛,以及蟹苗和鳗苗两大苗汛,成为著名河口渔业区。
丰富的渔业资源,也引来了各类非法捕捞行为,一度威胁着这片湿地和前来过冬的鸟类。康亮介绍,在长江口非法捕捞的渔船,此前经常在九段沙水域布网,甚至将渔船停靠在九段沙的潮沟里,并在湿地上堆放各种杂物,对原有的生态体系构成威胁。
为此,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署始终在开展各类打击行动,保护这片处女地。“长江大保护”战略启动后,2019年9月,浦东新区成立了专项整治小组,拉开了长江口专项整治工作的序幕。
一年期间,新区各职能部门联合行动,打击各类非法捕捞行为。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署与渔政、海事、公安、边防等部门共同建立长江口水域禁捕管理专项整治联勤联动机制,组成执法船艇编队,采取不定期整治方式,打击并遏制违法捕捞。去年10月至今,各部门开展执法清理行动106次,驱赶渔船161艘,查获涉渔“三无”船只19艘,清理渔网354具,插网竹竿1166根,浮子1838个,收缴渔获物433.3斤,行刑对接移送刑事案件2起,共5人。另外,针对渔船在湿地潮沟里“藏身”的情况,管理署使用了无人机巡查,同时开展拦截设施建设,防患于未然,增强长效管理能力。
“经过整治后,如今各类生物的数量有了明显增加,整个生态链更加稳固了。”康亮说。
持之以恒的禁捕工作,让九段沙湿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截至2019年的累计监测结果显示,九段沙现有高等植物61种;昆虫510种;大型底栖动物115种;鱼类135种;鸟类18目48科21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东方白鹳、白头鹤、遗鸥3种;二级保护鸟类有小天鹅、黑脸琵鹭、黄嘴白鹭等24种。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也在提升。2019年的基础监测中,九段沙湿地又发现了9种新记录物种,包括2种高等植物、3种底栖动物和4种鸟类。
曾经的渔民顾军,如今是管理署的一名“编外”工作人员,参与湿地的鸟类和环境监测已经有多个年头。他告诉记者,现在在九段沙湿地和附近水域监测时,经常能遇到惊喜。
“我们之前监测到的灰背隼,这样的猛禽以前都很难看到,现在也出现在湿地了,这说明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禁捕行动功不可没。”他说。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