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0年10月2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论坛
2020年10月23日

2035年的城市是什么样?

人类的“幸福感”可以用数据量化

10月22日至23日,第八届上海院士专家峰会以“未来人民城市:创新·协同·共享”为主题,邀请院士专家共话浦东高质量发展,探索和开拓人民城市建设新思路。在22日的主论坛中,院士专家围绕主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解析。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院士放眼长三角,作了《城市技术未来与新基建逻辑》报告。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褚君浩院士的《智能时代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报告,讲述了新基建如何为城市生活按下“智能升级键”。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樊代明围绕新冠疫情对社会治理、公共卫生等体系的考验,进行了《疫后医学发展的思考》。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权衡和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宁越敏教授分别带来了《加快收入分配改革,推动共建共享的人民城市发展》和《优化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城市》的报告,从细分角度探讨了城市发展如何惠及人民。

吴志强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

建筑算科技领域吗?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在第八届院士专家峰会上说出了答案:当然算。建筑是一条腿站在艺术上,一条腿站在技术上。没有科技,建筑无法站出来,城市发展也是如此。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2004年提出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其中,城市生态、绿色建筑、遗产保护、数字设计4个方面成为优先考虑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考察上海时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那么未来城市会变成什么样呢?吴志强院士从城市发展背景和技术突破方向两个大方面畅想了2035年中国城市的面貌。

影响城市发展建设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未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会向现代化转变。人口结构上则向老龄化、少子化、高等教育大众化转变,并带来城市人口需求的变化。吴志强认为,到2035年,大学教育会变成普通教育。同时,人类的健康寿命也会产生变化,并影响城市的建设。最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更多可再生能源的消耗也为未来城市带来新的变数。

吴志强认为,未来城市会在5个方面有较大的突破。首先是城市全生命周期的全面智能化,城市机器通过感知、学习、评估、监督等一系列生命迭代作用实现自我升级。第二是城市规划和设计的智能化,比如让计算机深度学习,然后用人工智能来推演城市的用地规划布局等,看到城市未来怎么发展。第三是城市物质感知到城市情感感知,2018年提出的城市情商CityEQ概念使人民城市的想法不再是“空中楼阁”,未来人民城市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市民的幸福感可通过数据直接展现。第四是城市迷走神经微系统的建构。最后则是“新基建”的全面构造。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