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渡,浦东抗战史上的一个亮点
①展示在宁波党史教育基地的党中央两份电报
②浙东抗日第一战纪念碑亭
③南渡浙东示意图
□唐国良
2021年5月,对浦东来说,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80年前的5月10日,浦东900多壮士开始分批南渡浙东,参与创建浙东抗日根据地。为了纪念浦东抗战史上这一亮点,早在2年前,浦东新区文史学会与书院镇一起,发掘整理珍贵的史料,为传承红色基因做了一件实事。今年4月,一部由浦东新区书院镇与新区文史学会共同编辑的《南渡浙东第一船——书院镇一家人的真实故事》公开出版,与读者见面了。读者从这部史书中,了解到浦东儿女在浙东的艰苦抗战,看到一家三代人的真实故事。从他们的经历中,看到了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看到了我们身边的感人故事。
党中央的两份电报
1941年1月,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国民党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达到顶点。
面对突发形势,中共中央于1941年2月1日通过电报对新四军在华中作战的战略部署做了新的安排,指出“目前华中指导中心应着重三个基本战略地区,即鄂豫陕边区、江南根据地、苏鲁地区。开辟好沪杭甬三角地带战略基地。”
1941年4月30日,中央致电刘少奇、陈毅、饶漱石的第二份电报中,指示“敌占宁波、奉化、温州、福建,如系久占,你们应注意组织各该地之游击战争……从吴淞,经上海、杭州、宁波,直至福建,可以发展广大的游击战争。”同时强调“关于浙东方面,即沪杭甬三角地区……应增辟这一战略基地。”并称“此区大有发展前途。”
有了党中央的两份电报,新四军在华中地区的战略部署有了明确的方向。
曾任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新四军六师师长的谭震林(1902-1983),按照党中央及毛泽东等同志的电报精神,认真制订了创建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实施方案。而要实施方案,首先要有一支部队前往浙东。谭震林明确指示“浦东抗日部队南渡浙东”后,历史的重任落到了浦东地区抗日斗争中壮大起来的淞沪游击第五支队与中共浦东工委伪军工作委员会控制的伪军第十三师五十团的一部分武装。
浦东900多壮士分批南渡浙东
浦东地区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最早由周大根、吴建功等组建于1938年2月的南汇县保卫团第二中队,以及1938年9月由连柏生等创建的南汇县保卫团第四中队,在日、伪、顽的夹击下艰难发展,坚持斗争,队伍不断壮大。1940年并获得了淞沪游击第五支队(简称“淞沪五支队”)的番号,支队长为连柏生。
有了中央的明确指示,中央华东局路南特委、江苏省委、浦东工作委员会(简称“浦委”)等经研究,制订了缜密有序的南渡行动方案。以浦东淞沪五支队为主体的900多壮士,自1941年5月10日第一批开始,先后分7批南渡,参与创建浙东抗日根据地。
1941年5月10日,姜文光、朱人侠率50余人作为先遣队南渡浙东,首批登陆成功,保障了浦东部队到浙东的落脚点。1941年6月16日,蔡群帆与林有璋率136人也到了浙东慈溪四灶浦(相公殿),与姜文光、朱人侠汇合。部队仍沿用原浦东的淞沪游击第五支队第四大队(简称“五支四大”)番号。部队踏上相公殿滩头,就严格地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当人们看见穿着一色土布便服的队伍,分不清谁是官,谁是兵。他们猜想着部队的来历,搞不清这支部队是敌是友。部队也不向老百姓派款派粮,保长办了酒席去“拉关系”,也遭到了部队的拒绝。这就使得长期深受国民党残留部队骚扰之苦的当地群众逐步与部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淞沪五支队的指战员用行动赢得了当地群众的拥护,也使早期南渡的部队站住了脚。
1941年6月18日,庵东出动日伪军和翻译共37人,沿途疯狂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相公殿一战击败了骚扰百姓的日军后,当地村民异常振奋。他们自告奋勇,安排宿营地,送情报,当向导,为指战员们送饭送水,做好后勤工作。被誉为“浙东抗日第一仗”的相公殿首战告捷,为浦东部队立足浙东取得了良好的开端,也取得了三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他们互相传颂着“海北来了一支纪律好,能打鬼子的队伍”,同时也激发了浙东人民敢于与侵略者反抗的决心。
第一批、第二批南渡的先遣队站住了脚并在相公殿首战告捷后,后五批部队也连续南渡。具体为:
1941年9月,中共江南区委为了加强对浦东南渡部队的领导,派路南特委委员、军事部长吕炳奎到浙东三北地区,成立中共浙东军分会,吕炳奎任军分会书记。
1942年3月15日,华中局致电谭启龙,告知要建立浙东区党委,以谭启龙为书记。谭启龙即于次月到上海,向路南特委书记顾德欢和三北部队负责人之一王仲良分别传达华中局的指示。
1942年6月,谭启龙抵达南汇县大团镇(今浦东新区大团镇),与淞沪五支队连柏生、张席珍会合后,乘坐黄矮弟的高梢船,经一夜航行到达古窑浦。
1942年7月28日,中共浙东区党委成立,谭启龙任书记。统一领导浙东地区的抗日武装力量。1942年8月19日,三北游击司令部建立,何克希为司令,连柏生为副司令,浦东南渡浙东的一批干部也成为三北游击司令部下属部队的主要骨干,在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作出了重大牺牲,仅长眠在浙东大地的浦东儿女,就有300多位。首批南渡的指挥员姜文光,牺牲时年仅33岁。青山处处埋忠骨,烈士的英魂永留人间,为后人树起了一座永恒的历史丰碑。
勇立奇功的“南渡浙东第一船”
浦东抗日武装要渡过杭州湾到浙东,三北(镇海北、慈溪北、余姚北)地区,可以讲困难重重。部队没有渡船,也没有熟悉海上航行的船老大。加上出没于海上的忠义救国军、海匪,以及日军的巡逻艇,随时都有遭到攻击的危险,只能小规模分批南渡,好在有一批爱国商贸界人士,一批民族危亡时能挺身而出甘冒风险参与抗日救亡的群众,帮助部队解决了南渡的关键问题。他们中贡献最大、发挥作用时间最长的,要数南汇县小洼港(今浦东新区书院镇)的爱国商贸人士黄矮弟(1903-1961)。
黄矮弟,又名黄关根、黄阿弟。自幼活泼好动,头脑活络,性格豪爽。为了生活,1927年他利用家靠近海边的有利条件,买了艘“高梢”船(指在海上跑生意的船尾高翘的商船),走上了海上经商之路,常年往返于浦东、浙东之间。由于黄矮弟善于经营,生意越做越大,先后置办了大小8艘船,并组建了一支有30多人的船队。黄矮弟发达的同时,慷慨兴学,济困扶危,创办盐行、茶馆、学校,并与地下党建立了联系,地下党的一个联络站就设在他开的茶馆之中。
早在1938年,为了海上交通安全,黄矮弟在多位地下党领导的授意下,到浦东忠义救国军的实力派人物张惠芳(民间称张阿六)那里“拜码头”,建立关系。由于张阿六同时担任“忠义救国军海上游击支队”司令,其势力扩展到崇明、启东、海门、宁波地区的沿海一带。有了张阿六的关系,黄矮弟为抗日武装采购军需物资,掩护地下运输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而部队要南渡浙东,自然想到了勇于抗日的爱国商贸人士黄矮弟。黄矮弟接到任务后,经过深思熟虑,为确保南渡指战员的安全,建议装扮成张阿六的队伍。经浦委领导研究,同意了黄矮弟的方案。
5月10日,在天擦黑的时候,南渡指战员经过整装后,大摇大摆地来到小洼港东滩,登上了早已候在那里的黄矮弟的高梢船。黄矮弟还特意做了一面特大的张阿六部队的黄旗插在船头,船后还准备了一面日本膏药旗,以便应付日军巡逻艇时使用。船过杭州湾的滩浒山、雪焦山时,遇到两批伪军巡逻艇,也遇到一艘海匪船,但他们以为这是张阿六亲自出巡,船只交会时,还拉响三声气笛,以示敬意。黄矮弟的高梢船顺利地渡过杭州湾,南下至浙东余姚西北与上虞交界的沿海地区十六户湾(现属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黄家埠镇十六户村)登陆歇脚。
这次去浙东,由黄矮弟提供船只并担任向导,他与浙东姚北相公殿保长宣生敖和商行老板施元同熟悉。因由宣、施等人接应,部队南渡登陆非常顺利。而首渡成功,为日后部队分批南渡提供了经验。一次又一次南渡,基本都用黄矮弟的高梢船。1942年谭启龙等重要干部从浦东南渡浙东,也都乘坐黄矮弟的高梢船。南渡中,黄矮弟功不可没,他的高梢船,也被誉为“南渡浙东第一船”。为了留住革命斗争的红色足迹,在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海上门户”古窑浦,现建有革命历史陈列馆。而陈列馆中,不仅有介绍浦东儿女南渡的史料,还有“南渡浙东第一船”的船模。在杭州湾跨海大桥休息站“海天一舟”,设有“宁波市中共党建教育基地”,基地展示的史料中,也有介绍黄矮弟的“南渡浙东第一船”及其船模。
踏访红色足迹时的感动
浦东900多勇士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分7批南渡浙东,参与创建浙东抗日根据地。南渡过程中,黄矮弟的高梢船发挥了特殊作用,因而被誉为“南渡浙东第一船”。在开展“四史”教育的活动中,浦东新区文史学会与浦东新区书院镇以黄氏家庭三代人三个典型人物的真实故事为题材,重点展现战争年代的风云岁月,粗线条勾勒了浦东抗战史上的重大事件。
为了给作品发掘整理到更多的珍贵史料,2020年10月中旬,编辑部的同志与书中主人公黄矮弟的后人一起,专程前往浙东的余姚、慈溪等沿海地区寻访。
我们寻访的第一站,是当年浦东部队南渡时登陆休整地之一的浙东余姚西北与上虞交界的沿海地区十六户湾(现属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黄家埠镇十六户村)。寻访的第二个点,是称为“海上门户”的古窑浦。第三个纪念地,是打响浙东抗日第一战的相公殿。
在三天的寻访中,我们也受到了深深的感染。时至今日,当年南渡的往事仍深深地留在浙东群众的记忆之中。他们对浦东将士的真情实感,以及一个个保存大量史料的纪念地,成为当今革命传统教育的场所,也是浦东浙东两地之间永恒的友谊。
寻访中大家也感到,在宁波、浙东四明山地区,在余姚、慈溪市、县,甚至海边的不少乡、村,都有记载浦东勇士南渡浙东创建抗日根据地的纪念馆,传承着革命前辈的红色记忆,但900多勇士的故乡浦东反而没有一个完整介绍抗战历史的史料陈列馆。由于没有参观学习的展馆,很多党员、群众都不了解浦东的抗战史,更不了解南渡浙东的这一段光荣历史。
可见,主题教育中多办些实事是多么的重要,也多么的需要。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