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升起浦东第一面农民武装革命旗帜到党领导下的浦东第一支抗日武装
泥城如何成为浦东“红色摇篮”
①泥城暴动遗址。 □本报记者 郑峰 摄
②红色泥城主题馆。 □倪竹馨 摄
③“保卫二中”遗址。 □本报记者 郑峰 摄
泥城暴动遗址。 □本报记者 郑峰 摄
■本报记者 陈烁
泥城镇横港村原发蒙小学的位置,现在立着一幢外观朴素的农宅,旁边还有一片平整的空地。就在这个如今看起来普通的地方,1930年8月9日晚上,发生了著名的泥城暴动,在浦东大地升起了第一面农民武装革命的旗帜。
从此,在泥城这块红色土地上,革命火种愈发旺盛。抗日时期的1938年,这里又成立了南汇县保卫团第二中队,这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浦东第一支抗日武装。
因为众多的革命先驱和革命故事,泥城这个位于东海边一隅的小地方,成为了浦东的“红色重镇”,并建立了红色泥城主题馆来专门展示这些革命故事、纪念这些革命先烈。
在今年3月份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布的《上海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中,其中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浦东有10处,泥城暴动党支部活动遗址和南汇县保卫团第二中队遗址同时入选,泥城的红色历史愈发受到关注。
村宅里的红色记忆
在泥城暴动党支部活动遗址旁那座普通的农宅里,90岁的张翠仙从嫁到横港村开始,在这里生活了大半辈子。
十多年前,她的家突然发生了变化。就在家旁边,有关部门来立起了一块石碑,上书:泥城暴动党支部活动遗址。
对此,张翠仙和横港村的村民们并不意外。因为,这里曾经发生过泥城暴动的故事,村民都多少有所耳闻。有上年纪的村民还有印象,哪里是以前的小学、哪里是被暴动群众占领过的警察局等。
他们印象中的小学和警察局,与泥城暴动有着直接的关系。
1930年8月9日晚9时许,在中共江苏省委和南汇县委的组织领导下,当时南汇泥城地区数以千计的贫苦农民、盐民、渔民、手工业者,由沈千祥、姜文光等带领,一举捣毁驻小泐港缉私营及泥城警察分局。
次日上午召开群众大会,宣布成立苏维埃临时政府,在浦东这块土地上第一次升起农民武装的革命旗帜,建立工农红军第二十二军第一师。原发蒙小学是泥城地区党支部活动地点,现校舍已毁。
之后,泥城暴动虽然遭到镇压失败,但得到了中共中央的肯定。1930年8月20日,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在显要位置详细报道了泥城暴动的经过。泥城因此也被称为浦东的“红色摇篮”,为浦东培养和储备了大量的骨干和革命力量。
泥城暴动党支部活动遗址纪念碑立起来后,开始有一波波的人到这里瞻仰、纪念。可是,除了一块碑,这里之前并无更多内容。
前几年,张翠仙的老伴去世了,几间房屋只剩下了她一个人住。于是,村里跟她商量,能不能把房屋拿出一部分,用来给大家介绍泥城暴动的历史,也展示当年参与泥城暴动的革命先辈们的事迹。
张翠仙跟孩子们商量,大家都同意,她本人更加没意见。“伲欢喜人多,既然村里需要,那就拿出来。”张翠仙说。
如今,张翠仙家中间的一间屋子,就成了泥城暴动的展示空间。走进这间不大的屋子,中间一个长条桌,两边墙上,则是关于泥城暴动的“红色记忆”,详细介绍了泥城暴动过程和主要参与者。
2020年横港村美丽庭院创建过程中,村里又在石碑的位置拓展出一块纪念场地,更加方便了来参观的人们。
初心亭的纪念
同样在横港村范围内,距此不远的临港集团现代物流的一个园区内,也有一个特别的所在,便是南汇县保卫团第二中队遗址。
进入园区,便会发现一个古朴的亭子立在园区一侧的空地上。在亭子下面,也有一块碑,载明这里就是“保卫二中”的遗址所在地。
南汇县保卫团第二中队(简称“保卫二中”)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南汇县第一支抗日武装。1937年底,日军占领上海后,吴建功在泥城地区组织保家卫国团,1938年取得南汇县保卫团第二中队番号,队部设在泥城横港褚家宅。
1938年12月16日,“保卫二中”与日军激战于泥城汇角海滩,战斗惨烈无比,中队长周大根等28名官兵牺牲,鲜血染红了东海滩。但他们的名字被永远铭记,他们的浴血奋战,也成为上海郊县抗日斗争史上的光辉一页。
日寇虽然重创了这支浦东抗日队伍,但战斗却燃起了浦东抗日的熊熊大火,拉开了烽火江东的序幕,为日后活跃在浦东大地上的三五支队的抗日游击战埋下了火种。
2002年5月、2010年10月,南汇县保卫团第二中队队部遗址分别被列为原南汇区、浦东新区文物保护单位。不过,之前遗址纪念碑并不在亭子下,这背后还有一段故事。
随着临港的开发建设,2018年,泥城镇横港村的这块土地被开发作为临港集团现代物流C0601仓储项目。建仓储空间的地方,正好就是立碑之地。
“我们当时就在考虑该怎么处置。”上海临港现代物流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单琦说,“碑放在我们的仓库里显然不合适,仓库是作业场所,不方便公众来参观瞻仰。”
在园区建设初期还没有形成妥善方案的时候,“保卫二中”的遗址纪念碑被先暂存在了红色泥城主题馆。单琦记得,到2019年,经过公司一次次讨论和与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部门沟通后,最终定了保护修缮方案,决定在园区里建设一座纪念亭,把碑安放在纪念亭下。
之后,临港现代物流投入近100万元,在2020年底建成了这座亭子,并命名为 “初心亭”,以纪念先烈们的英雄事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初心的力量。石碑的旁边,还放置了一块“初心”石,呼应“初心亭”的寓意。
有了亭子,整个纪念地也更显庄重。如今,经常会有人来到“初心亭”参观瞻仰,并献上鲜花缅怀先烈。
红色泥城的“基因”
为何如此多的革命故事都发生在泥城?为何泥城会有这么多的仁人志士?在曾为“保卫二中”参谋的郭毅之子郭也平看来,是因为泥城当时很多的青年都较早接触了进步思想,生出了革命的萌芽。同乡带同乡,同学带同学,同事带同事,加入革命的泥城青年便越来越多。
生于1936年的郭也平,是泥城镇横港村9组人,今年已经85岁。退休前一直教书,就像他父亲曾经的职业一样。郭也平的父亲郭毅,与周大根是同乡、同学,也是同事。成立“保卫二中”后,他担任参谋,与周大根并肩战斗。
因为父亲很早牺牲,郭也平对父亲并没太多印象。他只记得,自己出生时,父亲就在学校教书,印象最深的是父亲经常早出晚归。长兄告诉他,就是因为父亲那时搞革命常常早出晚归,出门时他还在睡梦中,半夜回来时他又已经睡了,所以才对父亲没什么印象。
不过,从周边人的口中,以及自己常年的研究中,郭也平对父亲和他的战友们的故事逐渐熟悉起来。2000年,泥城编写镇志,请郭也平担任主笔,在收集资料过程中,郭也平对泥城的革命历史又有了更多了解。
“当时泥城的孩子到读高小时,要到当时位于大团的南汇县第六小学去上,当时林钧(革命烈士,被称为浦东党组织的创始人)在那里任教。”郭也平说,当时包括他的父亲、周大根,还有赵天鹏、沈千祥等,都是在那里上学,受到了林钧先进思想的教育。沈千祥后回到泥城小学担任校长,又培养了很多优秀青年。
1928年秋,沈千祥受中共组织派遣,回家乡以泥城小学校长的身份做掩护,从事革命活动,到农民、盐民中去传播革命道理。1930年,党的力量在泥城地区得到较大的发展,全区已有30多名党员,在农民、盐民、教师中广泛建立了支部。也就是在这一年,沈千祥带领群众发动了泥城暴动。
周大根同样是林钧的学生,受到了林钧进步思潮的影响。在考取中央军校武汉分校,后又参加了南昌起义后,周大根1927年8月回到浦东。9月底,由林钧和赵振麟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根据党组织的指示,他在泥城崇文小学以教师职业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活动,之后成为“保卫二中”的带头人。
为了更好地纪念
正是有了这些当时的进步青年,才在泥城这片土地上发生了这么多轰轰烈烈的革命事迹。也由此,在1986年时,泥城镇建立了泥城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来铭记这些故事并教育后人。
红色泥城主题馆主任吴国飞回忆,在2002年泥城和彭镇合并后,当时的敬老院腾出了一些空间,泥城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便改扩建为了泥城革命史迹馆,利用敬老院的几间空余房子,扩大了展示空间。
1988年出生的张思亦是泥城本地人,从小就对泥城革命烈士和他们的光辉事迹耳熟能详。2008年,她成为当时泥城革命史迹馆的讲解员,她还记得:“当时只有几间房子,展出内容也没有现在多。”
2013年时,泥城革命史迹馆又得到了一次改扩建,成为如今有着7900平方米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规模的红色泥城主题馆,泥城的红色印迹得以更充分地展示。
已经讲解了十多年的张思亦对此感受很深:“现在展出的内容比以前多了很多,展出内容也更深入。比如南渡浙东,原来的展馆就只是讲了这么个事情,现在则收集了实物展品的船舵,也增加了船的模型。此外,展馆还加上了泥城现在发展情况的介绍,让大家对泥城有更全面的认识。”
改扩建后重新开馆,红色泥城主题馆每年的接待量从原来的1万左右增加至3万左右。吴国飞介绍,以前参观者以学校和周边单位为主,随着红色泥城主题馆知名度的提升,浦西甚至外省市的参观团体也经常会来。
记者采访时,就正好碰到了黄浦区委党校青干班和上海边检总站轮训大队的学员前来参观学习。黄浦区委党校副校长夏光荣介绍,泥城是上海的红色革命圣地,所以每年都会组织学员来参观,学习上海本地革命先辈的精神品质。
学员小闫是第一次到红色泥城主题馆参观。她直言,之前对泥城的红色故事并不了解,这次有机会来学习后,知道了泥城的故事,进而也让自己对整个上海的革命历史有了更深了解,收获很大。
上海边检总站轮训大队培训队队长李连国,同样是带着培训的边检学员来参观,回忆初心,学习党史。浦东机场边检站的朱旭是学员之一,他说,之前只是在寻找红色足迹活动中知道有红色泥城主题馆,亲自看过后还是很有感触:“本来觉得这里比较偏远,不像市区有那么多的红色资源,看过后知道了泥城有这么丰富的红色历史,很受教育。”
吴国飞介绍,在今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特殊时期,来参观的人更加多,基本每天都有参观团队。
他介绍,泥城镇也在计划打造一支力量更强大的讲解队伍,同时今年计划把展馆再更新提升一下,进一步讲好泥城红色故事,传承革命精神。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