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2年01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六版:阅读
2022年01月10日

读书有味是雪夜

□刘峰

寒冷冬夜,夜阑人静,此时读书,最富情味。相比其他时节,我更喜欢冬天读书,尤其是雪夜,此中意趣,妙不可言。

儿时清贫,一到冬夜,乡间老是停电,一碗青灯,成了全家人的唯一照明。百年木屋,黑黑黜黜,点灯读书,灯焰如豆,光亮不大,当呆坐时间一长,寒气从门隙钻进来,让人冷得发麻。

尽管如此,因书是借来的,仍要忍寒而读。

父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间。天亮后,他顶着风雪,去湖野割回一捆捆芦苇,黄灿灿的芦杆,雪白白的芦花,码在屋檐,仿佛一幅静美的油画。此时的父亲,已是汗滴成冰。到了夜晚,母亲将小灯移至灶房,“嚓”地将一束芦苇点燃,轻轻塞进灶塘,只见一缕细若游丝的蓝烟袅袅钻入烟囱,眼前立即绽开了一小朵粉红色的火花,随着哔哔剥剥的燃响,一缕橘红色的光晕香香暖暖弥散开来。不一会儿,灶房火光一片,映照得每一个人脸庞红红,眸子亮亮晶晶。

芦苇不耐烧,火光时断时续,容易让人分心。见此,父亲灵机一动,天蒙蒙亮,他又扛起镢头,去山野挖回一具具树蔸。到了夜晚,当芦苇熊熊燃烧时分,塞入树蔸,让芦苇将它引燃。由于树蔸耐烧,火力更大,光线更亮,有一种乡间晨曦之美,看在眼前的每一行字,都是暖的,令人更专神。

一俟夜半,山村静得宛如一本新印的《诗经》。小窗外,山鼠跳跃,寒雀细鸣,野兔觅食,松鸡轻啼,每一丝幽微的声响,在寂静里,如涟漪般放大,静谧而神秘。树蔸通红,呈现一种静燃状态,有时读着读着,无意间瞥一眼灶里火走龙蛇,会让人产生一种恍惚之感,忘了自己。

读书久了,容易饥饿。父母考虑周全,提前准备了红薯、蚕豆、苞谷、花生等吃食。取几只红薯,用火钳扒个坑,埋入,一会儿,就闻见烤香,扒出来,稍冷片刻,剥去焦皮,只见肉色如杏子黄,令人食欲大开,轻咬一口,烫烫乎乎,又糯又香,暖袭心尖;再抓把豆子,轻轻撒在火烬,立即传来一串爆竹般的脆响,给寒夜平添了一缕别样的清欢。

“读经宜冬,其神专也”,那些雪夜,守着一灶火光,静谧之中,我读了不少书,其中有《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三侠五义》《说岳全传》,这些读物,仿佛大山里的绿色食品,给了我儿时最好的滋养,启蒙了我的心智,给我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于若干年后飞出了山乡。

得益于这一段时光,如今生活在城市,我仍嗜书如命,仍喜雪夜读书。

每入冬季,我特别怀念儿时的那一份专静。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对于雪夜,我更喜欢大雪纷扬时分——雪声,滤去了外面世界的聒碎,将心擦洗得清澈见底,雪光,映在窗户,与室内灯光交相辉映,令人满目清凉,神清气爽。

有时,读着读着,偶尔抬头,但见窗外,雪花簌簌,积雪莹莹,竹影摇摇,有一种清绝意味,再看书房之内,小灯暖暖,书卷叠叠,茶烟袅袅,有一种微醺情状。此刻读书,清寂怡人,清暖游脉,最慰我心。

于是想起古人所绘的《雪窗读书图》,远山如带,朦朦胧胧,一处院落,绿竹映雪,红叶铺地,柴门紧闭,一人捧卷,临窗坐读。顷刻,一种清寂、孤绝、脱俗之感袭上心头,人仿若置身于画中,与古人神交已久。

漫漫冬夜,酣酣而读。平素难读的古书,在这一个季节却成了一种享受,《浮生六记》《老残游记》《闲情偶寄》《幽梦影》《阅微草堂笔记》等书籍,此刻让人嚼之有味,反刍不已,快慰之下,心生感恩。

于是,想起乡间雪夜那一灶火光,想起走了许多年的父亲,想起如今垂垂老矣的母亲,想起被岁月悄悄偷去的许多许多……唯一不变的,是紧紧陪伴在身边的一本本书,开开合合在掌心,浮浮沉沉在流年!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