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2年09月0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六版:阅读
2022年09月06日

播下“成为科学家”的种子

□薛汇

很多人小时候都梦想成为一名科学家,我小的时候也如此。如今我成为了一位母亲,虽然没有实现科学家的理想,但对科学家的憧憬依在。今年暑假,我带着我的孩子读了几本关于科学家的书籍,希望我的孩子能够被科学精神点燃,尊重科学,敬重科学家,敬畏未知世界,可以勇敢去追寻遥远的星光。

走进知名科学家真实生活

我想介绍的第一本书是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成为科学家》。本书打破外界对科学家的“脸谱化”印象,以有温度、有态度的特稿形式,多方位挖掘一手资料,讲述了屠呦呦、钟南山、张益唐、王贻芳、常进、鲍哲南、颜宁、许晨阳、莉丽莎·兰道尔、马克·麦考林这10位现在国际知名科学家的“人物故事”,真实呈现了他们丰富多样的成长经历,以及对科学启蒙的认知过程和探索未知领域的艰难与突破。

书中的科学家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形象:屠呦呦“不喜欢场面事儿,只想研究青蒿素”;钟南山说“我们要讲真话,对得起病人”;发明人造皮肤的鲍哲南觉得“工作对我是一种追求,但家庭对我更重要”;生物学家颜宁告诉学生“有能力登上珠穆朗玛峰的人不应该去爬玉龙雪山”;“数学界的新星”许晨阳表示“不是每个人都有数学天赋”;红外天文学领域泰斗马克·麦考林向全世界发声“就做那些让你充满激情的事”。每一个科学家都用自己的故事传递着科学人生与自然、与社会的碰撞与交融。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成为科学家,但是科学精神是从少年时期就在日常点滴形成的优秀特质:追求真理的热情、战胜困难的勇气、坚持不懈的投入。“成为科学家”不是遥不可及、高不可攀的梦想,找到科学的乐趣、其味无穷。

本书也是一本跨学科的科普故事书。在讲人物故事的同时,作者还介绍了数学、物理学、生命科学、天文学等基础科学领域的国际前沿知识,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启发性,有助于青少年拓展学科知识、建立科学思维体系。

我相信,通过本书,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够为科学世界着迷,为孩子建立受益一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成为科学家》

腾讯青少年发展委员会 著

[瑞典]尼克拉斯·埃尔梅赫德 绘

出版:中信出版集团

科学由成功和失败共同编织

我带孩子阅读的第二本书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的旅程》。读完本书,我觉得这是本培养孩子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进行科学教育的好教材。

纵观全书,我们看到科学家提出的理论,有时正确,有时错误,也看到这些理论如何被后人反复纠正、扩展或者简化,不断完善。这种用于创新的批判性思维,正是科学最宝贵的“精神”所在。

本书向读者展现的科学的旅程,并不像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一路辉煌,科学的历史也从来都不是一部永远“正确”的历史。科学曾经犯过许许多多的错误,而且今后还会继续犯错误。与同类作品不同,本书以相当的篇幅介绍了科学史中的失败者。失败的原因不尽相同,有被名利腐蚀,也有不小心误入歧途的。科学的殿堂中不仅有所谓的圣者,还有凡人,甚至有小人和骗子。今天,我们看到的往往是辉煌的成功者,但在科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更多的是那些辉煌背后的失败者。比如在牛顿时代,与牛顿同样着迷于自然界奥秘并且具有相当研究功力的大有人在,但他们却不幸误入歧途。

在书中,作者口语化的讲述方式,平易近人,亲切易懂,就像是一位智者坐在冬夜的火炉旁与你促膝而谈,娓娓道来;又像是一位讲故事的高手,时而旁征博引,时而条分缕析,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把一部在许多人看来枯燥乏味的科学史讲得引人入胜。

如今,科学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科学的力量无所不在。当前科学教育中最缺乏的是“批判性思维”训练,而我们这个时代比以前任何时代都需要明晰而又具有批判性的思考能力,以及把科学方法和与原理恰当运用到我们时代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

《科学的旅程》

作者:[美]雷·斯潘根贝格

出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科学不只为尖端技术服务,也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这就需要我们的孩子要早日学习科学。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青少年以什么人为榜样,决定着“立什么志”“做什么样的人”。阅读可以塑造孩子的精神世界。从小读科学家的故事,让那些胸怀远大理想、历经至暗时刻也不轻言放弃的科学家帮助孩子塑造精神底色,在孩子心中播下“成为科学家”的种子。以上两本书,都值得推荐给孩子们读一读。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