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6年03月2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一版:要闻
2016年03月29日

能拼搏善思考的80后“航空工匠”

——记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结构部副部长刘若斯

■本报记者 司春杰  实习生 孟淑婷

国产飞机翱翔蓝天,是国人期盼已久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上飞院的“航空工匠”们正在竭尽全力奋斗。去年11月29日,ARJ21-700飞机首架机交付成都航空公司;今年,国产大型C919客机将首次飞上蓝天。

上飞院结构设计研究部副部长刘若斯,就是其中一名年轻的“老工匠”。“够拼,脑子好使。”结构部副主任史仁义对他如此评价。因此,刘若斯有个绰号叫 “拼命三郎”。

2005年,他刚加入上飞院时,就曾创下一个奇迹:只花了30天时间,就设计出与ARJ21-700飞机适配的通风窗。

当时,刘若斯接到这项设计任务时,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一个飞机通风窗的样品,而可以参考的图纸、文件几乎没有。由于飞机型号不同,各种部件的设计不能通用,这就意味着,简单的模仿是行不通的,需要设计人员根据飞机实际情况重新设计。

如何设计?刘若斯一面向业界老专家请教通风窗原理,一面钻进如麻的数据堆里查找资料,甚至到机场去现场观摩飞机的通风窗。

一个月后,刘若斯拿出了符合ARJ21-700飞机需求的通风窗构型,并顺利通过适航的严格验证,最后运用在ARJ21-700飞机01架机上。

2009年,刘若斯担任舱门室主任,再次创下新记录:60天内设计出C919舱门图。

刘若斯发现,要提高设计效率,必须有一套适合的设计软件。而他找遍国内外各种资源,都没有现成的软件。怎么办?他自己做了回程序员,花了三天时间成功设计出一个软件。这个软件帮助团队把原本需要两三天才能完成的工作缩短到两个小时,最终55天完成舱门发图。

让结构部苗强记忆犹新的是,“刚完成舱门图的那天,我看见,刘若斯骑着电动车,一路开一路哈哈大笑。”

在这样一个“拼命三郎”的带领下,结构设计研究部高效率地完成了许多设计任务,比如C919大飞机4万多个结构零件、80多万个紧固件的设计工作。

国产飞机要翱翔蓝天,设计成功只是第一步。上飞院的研究人员还需要与供应商不断协调沟通,将飞机从图纸、模型变为实物。

在C919大飞机研制过程中,刘若斯团队负责联系的供应商就有87家,需要独立交付的产品达到116个。

如何让供应商快速了解设计人员的思路,提高生产效率呢?刘若斯跟供应商多次沟通后,建立了一个“问题清单”,即把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一一列出来,双方坐下来一起讨论研究解决方案。

刘若斯的工作方法受到供应商的好评,“他把上飞院、上飞公司和供应商的工作人员拧成了一股绳!”一位供应商负责人如此评价道。

每次出差,刘若斯选择最多的是“红眼航班”,理由是“省钱、省时”。

让苗强印象深刻的是,“上周五傍晚,我看见刘部长还在办公室加班,而下周一一早,又见到他来上班了。一问才知道,他总是利用双休日出差,从不占用工作日的时间。”

“加班是上飞院的传统,连续两三天通宵工作更是‘家常便饭’。晚上,办公室里很安静,能听到的是敲打键盘、点击鼠标的声音。特别是在飞机试飞试验中,有的同事累了就躺在飞机边的长凳上睡一会儿,醒了继续开工。” 刘若斯说,“深夜工作效率也更高。有时,遇到设计上的难题,我喜欢在夜里打开电脑做研究。偶尔,还会在夜色中疾走,既是一种减压,更有利于思考。”

就是这样一个个白天黑夜的坚持,ARJ21-700、C919大飞机相继下线、试飞。

对于未来,刘若斯认为,“我们赶上了好时机,现在要做的就是设计上精益求精,为更多国产飞机上天做好充足准备,力争做到更好。”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