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3年05月2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六版:卫生
2023年05月29日

六院范存义领衔创新

“生物陶瓷骨”技术获得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

■本报记者 张琪

5月26日上午,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上海展览中心召开。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范存义教授团队《功能适配性骨软骨修复体的核心制造技术及其应用》喜获2022年度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

在残奥会上,由于小腿截肢而装上金属义肢的运动员被称为“刀锋战士”,这已经是顶级骨科材料。然而,对“刀锋战士”而言,有血有肉有感觉的“腿”才是真正的梦想。而这个梦想,正是范存义教授团队获奖成果的核心价值,可谓是突破极限的创新,将带来“世界级骨科革命”。

功能适配性骨软骨修复体,简单理解,即“生物陶瓷骨”,相比现有骨修复材料,“生物陶瓷骨”拥有巨大优势:一是原本要取患者身上的好骨头来补缺损,现在不用了;二是这么长段的骨头患者身上没那么多,肯定会瘸,现在不会了;三是随着时间推移,患者的骨细胞、肌肉细胞等会沿着“生物陶瓷骨”的空隙生长,而“陶瓷骨”则慢慢降解,患者将拥有一段有生命温度的完美的骨头。

事实上,这项技术已经有多次完美演绎。例如,该技术已经成功救治一例世界罕见的小腿23厘米疑难复杂骨缺损患者,术后5年的随访表明,这名患者补上了这截大段骨缺损,恢复很好,能够正常生活。

范存义教授指出:“在我们的‘生物陶瓷骨’进入临床前,进口骨修复材料一个单位要价1.5万元,我们的产品直接把价格降到了5000元,让患者能负担起这么好的骨科修复材料,这是我们医生的梦想。”因为产品巨大竞争力和领先优势,目前国内市场占有率迅速攀升,已经超20%,还在7个境外地区进入了临床。

而这一成绩的取得,与新片区的集成化创新有关。2021年2月,上海骨科新材料与修复再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技术中心)正式获批。中心设在六院临港院区内,与顶尖科学家双子楼比邻。

据了解,工程技术中心致力于强化骨科基础研究、临床试验、生产转化、标准制定、咨询服务等核心功能,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骨科新材料、新产品,推动前沿产业创新,带动上海市骨科相关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工程技术中心名誉主任张长青教授、主任范存义教授,技术委员会主任刘昌胜院士,拥有包括5名院士、20余名知名专家、140余名高级研究人员在内的高水平研发团队。在范存义教授带领下,工程技术中心致力于新型骨科生物材料和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将建设具有国内顶尖水平的材料、生物电镜检测中心,开展世界领先的骨科修复材料研发和测试,推动国内骨科手术机器人优化、完善和上市应用与培训,节省患者骨科手术费用、缩短骨科手术时间、提高骨科手术愈后效果,惠及上海乃至全国骨科患者。

具体到“生物陶瓷骨”,范存义教授团队在20年的研究与转化中,始终有上海贝奥路生物材料有限公司鼎力相助。该公司董事长卢建熙教授指出:“我们的‘生物陶瓷骨’,突破之前技术极限,实现断骨再生,进而与人体完美适配。还广大骨缺损患者一个真正的腿。”

据悉,正是在新片区,在工程技术中心实验室内,成功突破骨修复材料微结构不合理和力学强度影响临床应用瓶颈。以功能适配骨修复构件为对象,发明系列核心制造技术和应用技术。为解决材料结构影响组织再生难题,发明多孔陶瓷精准可控制造技术,提高骨修复能力;针对材料无法提供力学支撑难题,发明多孔陶瓷仿生增强技术,实现承重骨修复;针对组织再生与力学支撑难以匹配难题,发明大段骨缺损修复体集成构建技术,达到生物效应高度融合。

相关研究荣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5项、国际专利授权3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0项,相关研究发表论文92篇,总IF 541分(最高IF 32.1分),总他引6230次(最高他引803次),包括柳叶刀子刊、Nature子刊等。相关成果载入国家标准、指南和专家共识3项,写入国内外教科书和专著8部。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