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3年12月0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六版:东方明珠
2023年12月08日

面疙瘩里的旧时光

□钟正和

对于老味道的记忆,常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伴着思绪缓缓流淌。就像前两日,我于晚宴后返家途中,正当回味席间的几款菜点时,竟莫名想到了面疙瘩。

“面疙瘩”之名,乍一听,并不像是本地吃食。“疙瘩”一词,在家乡方言中,常被用来形容做事选物挑三拣四之人。这显然与食材单一、做法便捷,谁都可以兴手而成的面疙瘩的特质,并不相符。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由一位乡间老者那儿得知,面疙瘩是一种起源于北方草根阶层的面食,因能满足不同身份之人的食欲要求,逐渐传遍大江南北。

纵观各地的面疙瘩,形状并不统一。除了最常见的那种两头尖尖的细长条外,还有像小芋头、小动物,甚至好似落在汤里云彩的面疙瘩,它们几乎能随着制作者的想象而变化无穷。只是有一点共通,大一些的面疙瘩吃起来较筋道,小块和细条的面疙瘩,则多偏于绵软。

记得孩提时,外婆为了给挑食的我换换口味,最方便最经济的方法,就是将吃剩的饭(最好带点锅巴)加点水煮沸,等到将滚未滚之间,再舀几勺面疙瘩放进去。焦香的稀饭,配上咸溜溜的面疙瘩,既滑又鲜,连佐菜都不用,便能陡生一种活出人生滋味的幸福感。

面疙瘩有一个特点——亲和力极佳,能与许多食物相配。既可放进粥里、汤里,亦能加到南瓜、玉米等各类糊中,且滋味可甜可咸。就像我儿时过生日,外婆会特地煮上一碗甜味面疙瘩,并在里面埋上一个水潽蛋,给小小的我一个大大的惊喜。

我刚参加工作那阵,经常要出差。一忙起来,就是顶着星星出门,披着月光回屋,连做饭的时间也没有。无奈之下,便想到了用面疙瘩,以解燃眉之急。

每当我饥肠辘辘地回到宿舍,一进门便赶紧点起煤油炉,待火苗蹿出来,一边烧水,一边从面粉袋中舀一大勺白白的面粉,用筷子在中间扒一凹陷,慢慢添入清水,并调以适量盐巴,用筷搅拌至稠糊状。

待锅盖上水蒸气呈垂直状喷涌而出时,右手持碗,将碗口顷斜于锅上方,左手用一只在热水中烫过的小勺,一勺一勺将面糊间隔拨入微沸的水中。屋里若有存货的话,还会放入一些青菜。之后盖上锅盖,稍煮一会至熟,继续焖上片刻起锅,调以味精,最后挖上一点猪油,不出数分钟,一份热气腾腾的速成美食便可供享用了。

当年的这碗面疙瘩,虽说除了一点点咸味,其余啥都没有。但用手捧着,一口一口温热地吃,充实胃囊不说,嚼着嚼着,还会想到外面的人事种种,再瞧眼前这好似月下粼粼水面的面疙瘩,单是这份素淡,就值得让人放下心头纷扰,偷得浮生半日闲。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乡里人家渐渐不做面疙瘩吃了。一度在数十年中,我未再接触过它。但在吃多了各类菜肴与饭食之后,仍不时会想起那曾陪伴我度过了蹉跎岁月,至今仍定格在脑海里的淳朴味道。

于是,不久前我又乘兴做了一回。新版的面疙瘩,较之早年有了变化。我在里面另加了肉丝、鸡蛋、虾皮、丝瓜等辅料。原料的丰富,使得当天的面疙瘩,再不像以往那般清汤寡水,味道也格外出彩。伴着心头一丝丝涌上的,似曾相识的暖流,温润地吃,一不留意,竟吃得堵到了喉咙口。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