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内环内的海防新村不成套旧住房改造项目100%签约
告别“老破小” 居民将原地回搬住新房
本报讯 (记者 李继成)11月24日晚上9点多钟,随着最后一户人家在协议书上签字,洋泾街道海防新村不成套旧住房改造项目100%签约,这也是今年浦东新区不成套旧住房改造项目中首个原地回搬的项目。新建的高层就在小区内,距离老房子直线距离仅有50米。
地处内环内的海防新村,位于浦东大道罗山路,毗邻杨浦大桥,始建于1958年,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八〇五工厂上海船厂建造的职工住房,囿于当年的建设条件,房屋为小梁薄板结构,房间面积狭小,结构脆弱,安全隐患突出。每四户合用一间厨房,居民们每天上卫生间都要排队等候。近年来由于房屋老化,漏水、墙皮剥落等问题更是随处可见。虽然工厂此前做过两轮成套改造,但尚余35-37号、38-39号的旧住房未完成成套改造,居民们要求改造的呼声非常强烈。今年7月31日,项目以100%同意改造的比例完成了意愿征询。
针对历史遗留问题,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浦东新区“两旧一村”改造推进指挥部积极协调各方,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努力破解难题,推进小梁薄板不成套旧住房的改造。海防新村旧住房改造,作为今年市、区两级唯一一个重点“军民融合”项目,同时也是新区今年城市更新中第一个原地回搬的旧住房改造项目,受到各方关注。新区领导多次赶赴东部战区海军基地和部队首长沟通,新区建交委和洋泾街道也多次到船厂与厂方就有关问题和方案深入讨论,最终达成了船厂和新区政府的改造框架协议。
为推进项目实施,在新区“两旧一村”改造专班统筹组织下,洋泾街道、四八〇五工厂上海船厂、浦东新区房屋征收事务所有限公司等组成项目专班,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工作组内查外调,深入了解每家每户的房屋和居民的基本信息和诉求,形成“一户一档”。组织房屋设计单位、代建单位与居民召开座谈会,聆听居民对改造项目的意见建议。房屋面积怎么算?过渡搬家怎么办?房子什么时候能建好?项目专班将实施方案、操作细则、设计方案都发放到居民手上,对居民的各种疑问进行详细解答。
此次签约的40户居民均为租赁户,居住的房屋为一室或一室半,居住面积仅有10多平方米或20平方米出头,且煤卫合用。“我在这里住了30年了,老房子别的问题不说,就说漏水,经常是我在楼下烧饭,上面的水就会漏下来。”前来签约的张阿姨告诉记者,“这次靠政府的政策,让我们住上新房,对我们来说是千载难逢。”
从意愿征询到11月1日公示海防新村旧住房成套改造项目实施方案,11月20日启动预签约并在11月24日实现100%签约,仅用117天,跑出了城市更新的新速度。这也是继2023年10月30日洋泾街道大陆家宅城中村征收项目实现100%签约之后,洋泾街道内又一个历史遗留难题得以解决。
在破旧老屋的边上,一幢19层的新住宅将拔地而起,对于蜗居了几十年的签约居民来说,终于将告别煤卫合用、“内急”排队的“老破小”,住进新房子。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