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8月0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五版:浦东
2025年08月01日

新场古镇完成十多处微空间更新改造

一块块“文化芯片”承载乡情记忆

■本报记者 须双双

从位于开新文体公园停车场的西入口进入新场古镇,走过一座小桥,映入眼帘的是西市河边一处被传统院落围绕的微空间,占地约300平方米,设计师用艺术手法结合传统文化,展现“盐池叠雪”的意境。

“盐池叠雪”“桕影涵秋”………由浦开集团新场古镇公司负责的微空间打造,展现在新场古镇的各个角落。截至目前,十多处微空间已经打造完成,成为古镇社区生活的重要载体,提升居民、游客的认同感和感受度。

西门户呈现“盐池叠雪”

开新文体公园停车场与新场古镇南区中间,隔着一条后市河。为了方便游客从停车场进入,古镇建了一座小桥。由此,桥边那一片被传统建筑围绕的空间,便有了“焕新”的理由和作用。

“‘盐池叠雪’,是我们为新场古镇打造的‘西门户’空间,我们将新场的盐文化结合一些艺术方式进行表达,让进入古镇的游客对新场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和印象。”上海联创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设计师徐恺告诉记者。

约300平方米的空间中,分布了多个绿岛,每个绿岛搭配有不同的乔木与地被植物,形成较为饱满的绿化效果。而盐文化的呈现方式则是围在绿道边、用白色碎石和其他材质做成的纹理,结合白色拟态构筑的点缀,形成叠雪的意境。

在乔木选择方面,除了原有的香樟树,还增加了几棵木犀榄。“我们俗称为西班牙油橄榄,之所以选择这种乔木,是因为它的树叶颜色相对较浅,贴合‘盐池叠雪’的景观构想。”徐恺说。

据他介绍,绿岛上的灯光也选择了白色偏黄的色系,搭配喷雾设备和丁达尔灯等,在夜间更能营造出一种朦胧、梦幻的视觉感受。

色彩缤纷的秋意空间

“春萌新绿、夏荫如盖,秋叶绯红、冬枝遒劲——乌桕树守着斑驳石凳,看四季在砖墙上流转……”在新场大街287弄北侧,是另一个微空间改造成果——“桕影涵秋”。

这个空间曾经有一些“凌乱”,围栏简陋、电箱遮蔽形式老旧,一部分区域植物野蛮生长、一部分区域则地面凌乱、土壤裸露,不仅影响游客的游兴,也不能为周边居民提供便利。

为此,这里也成为了微空间改造的目标。只是这当中,还有一段小插曲。徐恺告诉记者,按照原先的设计,这里原来打造的是“青松园”,因为场地中原本就有一棵松树。然而,去年台风季,松树意外被风刮倒。

“于是,我们移植了一棵丛生乌桕,搭配周边保留的桂花树,并新增了一些红枫,来打造一个秋天意境的微空间景观。”徐恺说,“乌桕的树叶,到了秋天会由绿转黄、橙,甚至红色,构成色彩缤纷的秋。”

改造后的场地内,自然形态的石条发挥长凳的作用,碎石铺就的小径让市民游客方便步入,让市民游客在这一方寸之间得到身心的休憩。

就地取材诠释文化历史

在十多处微空间的打造中,设计师秉承着尊重历史、探究文脉、讲究更新有出处的原则,同时在材料选取方面,遵循保护更新的原则,充分利用古镇现有资源,例如,多个微空间保留的各种树木等。

“就地取材”的也可以是木门、木窗等老物件。比如位于后市河边、港西街北开端的微空间打造——原本不到50米长的一面水泥墙,改造后成为了后市河文化墙,展现地方传统商业文化。“王正泰米行”和“谢渭生烟纸店”搭配着老物件做成的木门、木窗,吸引了不少游客拍照留念。为了遮挡墙上管道而搭的篱笆墙,则等待着下方石头花坛中的蔷薇生长起来,爬满篱笆。

“很有创意,令人眼前一亮的同时,也有新场的老味道。”居民季小姐说。

当游客抚过盐池的叠石,当老人坐在乌桕树下讲述往事……一处处微空间景观,以诗意设计诠释了古镇的历史与文化,将闲置角落转化为兼具文化记忆与当代功能的公共节点。古镇更新通过“针灸式”的更新改造,让历史文化可感知、可参与,满足游客打卡需求的同时,也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日常休憩空间。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