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洲首台体外模型智能化系统落地张江
浦东率先实现类器官工业化生产
■本报记者 杨珍莹
8月8日,在浦东举行的“首届‘AI赋能智能化类器官创新与产业发展论坛’”上,亚洲首台体外模型智能化系统正式宣告落地浦东张江的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张江在药物研发领域正加速推进一场颠覆性变革。
新药研发向来面临高失败率的难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传统体外模型与人体真实环境存在较大差距。而类器官技术的出现,为提高药物研发效率带来了新的希望。随着亚洲首台体外模型智能化系统在张江完成装机并投入运行,高通量类器官批量化制备成为现实,为肿瘤药敏检测、罕见病模型库构建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化基础。
浦东率先实现类器官工业化生产
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袁国华表示,全球科技创新正处于空前密集活跃时期,类器官技术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颠覆性突破,为疾病机制研究、药物筛选、新药研发及临床精准医疗开辟了全新途径。而人工智能强大的数据处理、模式识别和预测能力,为解决类器官技术标准化、规模化、智能化应用的关键瓶颈提供了有力支撑。
亚洲首台体外模型智能化系统落地张江,吸引了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前来。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教授林鑫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教授秦建华、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钱昆等,围绕“类器官-器官芯片技术联合AI”展开热烈讨论。
传统新药研发依赖动物实验,面临高风险、高投入的“烧钱”困境,即“双十定律”(十年十亿美元)。此次亚洲首台体外模型智能化系统落地浦东,意味着高保真3D类器官将实现高通量工业化生产,极大降低新药研发成本。
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郜恒骏介绍,该设备作为全球顶尖水平设备,全自动化智能化AI类器官系统首次登陆亚洲,在中心内完成装机并开启调试运行,实现了全天候自动化运行、标准化和一致性输出、高效率扩增等革命性突破,显著提高了多种干细胞、细胞3D培养物或类器官的生长和扩增效率,为后续药物研发、构建国家标准、培养专业人才等方面奠定坚实基础,推动类器官技术向自动化、标准化迈进。
构建“产学研医资政”深度融合创新生态
类器官技术是连接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强大桥梁,在重大疾病研究、新药研发、个性化医疗等方面潜力巨大,已逐步成为药物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估的新标准。
本次论坛聚焦“创新”与“产业”,现场揭牌成立了“智能化类器官创新与产业联盟”和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类器官与器官芯片创新研发中心”,为构建“产学研医资政”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迈出关键一步。
联盟由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丹纳赫集团联合发起,汇聚国内医疗机构、科研院所等资源,通过长效、规范的机制,促进资源共享,提升中国智能化类器官创新与产业的整体水平。创新研发中心将作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重要平台,推动类器官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为药物开发、疾病建模等领域提供颠覆性解决方案。
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会长傅大煦建议,以浦东“生物医药立法先行区”政策为突破口,为生物医药创新探索经验。以亚洲首台高能级设备落地张江为引擎,加速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病房、药厂;以产业联盟为纽带,打通“产学研医检”协同创新链路,助推上海成为全球类器官技术的创新策源地、标准输出地和产业集聚地。
药物研发“颠覆性”变革在张江加速推进
浦东是生物医药产业链条完整、生态优良、人才集聚、研发高效、创新活跃的区域,张江是其中的核心。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引入国产自主可控的高性能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平台,与设施九大技术系统协同升级,形成“AI建模+实验验证+动态结构还原”的融合式研究新范式。代表企业晶泰科技近日刷新AI药物发现合作订单新纪录,获得规模470亿港元的总订单。
截至今年7月数据统计显示,浦东创新药在研管线718个,约占全国1/5、全球6%。随着亚洲首台体外模型智能化系统、高性能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平台等“颠覆性”系统、平台在浦东、张江广泛布局,更多具有原创性的“一粒药”正加速“诞生”,张江正以蓬勃的创新活力,引领全球药物研发的新潮流。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