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骑手安心 让商户舒心
“人民城市”温度传递到城市运转的“神经末梢”
■本报记者 沈馨艺
新兴就业群体是城市活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基层治理需要格外关爱的对象。如何让他们工作更安心、生活更舒心、归属感更强?川沙新镇各街区以实际行动作答。
从精准对接骑手健康需求的“益小楠”项目,到赋能商圈引流聚气的“智汇云”平台,再到解决商户后顾之忧、传承文化的“苗苗班”……通过党建引领下的精细化、个性化服务,川沙将“人民城市”的温度,传递到城市运转的每一个“神经末梢”。
“益小楠”护航骑手健康
城南街区商圈密集,忙碌的骑手穿梭于大街小巷。前期,一次因送餐摔伤引发的事故,促使城南街区党支部联合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发起了一场专项问卷调查。
“有一次,街区工作人员点了外卖却迟迟不来,之后接到快递小哥电话,电话那头小哥连连抱歉,称无法送上楼了,需要麻烦工作人员下楼取外卖。经询问得知,原来小哥在送餐途中摔倒,脚踝扭伤。”城南街区党支部书记计妮说,“那次意外让我们对骑手的健康问题引发了担忧,也催生了党建引领的破题思路。”
而调查结果出乎意料——在接受调研的60名骑手中,超28%受慢性疼痛困扰,38.3%呼吁“专家面对面咨询”,60%渴望学习急救技能……
回应这份沉甸甸的需求清单,城南街区党支部迅速行动。他们联合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医疗志愿者团队,在绿地商圈设置健康咨询台,为骑手们送上“量身定制”的服务。现场,中医科医生传授缓解慢性疼痛的针灸、拔罐知识和康复操,神经内科医生解答失眠焦虑,药剂师指导慢病用药,还有“星陪诊”志愿者手把手教挂号攻略、就诊流程……一场贴心服务,圈粉无数。
“平时忙得顾不上体检,现在测了血压,还学习了急救知识,赚到了!”外卖骑手小张说。而骑手小李表示,自己血压偏高,“医生教了我饮食控制法,以后夜宵不敢乱吃了。”
更可贵的是,这项服务并非“一次性”。今年5月起,城南街区党支部联合辖区内的医疗资源,将单次健康服务升级为长期服务,正式推出“益小楠”健康微志愿服务项目,持续增强骑手保健意识和能力。
未来,党支部还将引导掌握应急救护技能的骑手,积极参与基层治理,成为辖区应急救护的新生力量,实现从健康“被服务者”到社区安全“服务者”的转变。
“智汇云”赋能商圈活力
绿都绣云里是川沙新镇全新打造的石库门商业区,位于六灶东街区。面对商业区商户提出希望进一步提升知名度、拓展客流的迫切需求,六灶东街区党支部多轮走访、座谈后,“智汇云”项目应运而生。
党支部依托“智汇云”平台,每月全覆盖走访,加强与商户等新兴领域群体的互动。更重要的是,他们联合商业管理公司,创新采用商铺“摆摊”+邻里“赶集”模式,策划举办了一系列惠民利企的街区活动,包括迎新年市集、桃花音乐节、端午节民俗体验以及专场招聘会等,依托街区党建的“流量赋能”,成功为绣云里商圈聚集了人气,让一批商户受益。
实践表明,精准对接新兴领域群体的需求,融合多方资源,因地制宜打造如“智汇云”这样的赋能项目,是激活商圈、服务群体的有效路径,党群服务在“接地气”中彰显了力度与温度。
“苗苗班”托起商户希望
“要是能带着孩子摆摊就好了……”川沙老街商户王女士端午节前的一声叹息,道出了众多商户周末孩子无人看管的普遍难题。城厢街区党支部捕捉到这个“痛点”,迅速找到了撬动改变的支点。
在走访中,党支部发现“左琴右书”工作室主理人任宏愿意提供场地和资源。双方一拍即合,街区积极协调引导,将“左琴右书青年中心”拓展为临时“看护点”——“苗苗班”。这不仅解决了商户的后顾之忧,更成为了孩子们成长的乐园。
阅读经典、手工创作、红色场馆研学……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沉浸其中,乐不思蜀。成立至今,“苗苗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与课程,为12家老街商户、23户古镇志愿者、60多户摊主缓解了“看孩子”的后顾之忧。
令人欣喜的是,“苗苗班”已从最初的看护功能,升级为整合多元资源的红色教育生态圈。古镇生活集市的非遗商户、美食摊主加入进来,商户主变身传统文化老师,茶馆、古玩店提供活动场地,形成了“教育-文化-经济”的良性循环。
接下来,城厢街区党支部还计划开展“老街小导游”训练营、传统手工艺课、户外写生等项目,让孩子们深入老街,感受历史文脉,让川沙老街在“专商居景”共治共享中焕发生机与活力。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