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上海城市更新的古镇范本
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浦东研讨会在新场古镇举行
■本报记者 朱小萍
11月14日,“2025第二届‘江海之间’——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浦东研讨会”在浦东新区新场古镇举行。本届研讨会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以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为使命,邀请来自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及浦东新区有关方面代表、文物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各古镇的申遗负责人,围绕“申遗冲刺·区域协同·活态保护”等重点议题开展深入研讨,进一步凝聚共识、推动制度化协作,形成联合申遗的强大合力。
文化部原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励小捷,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主任赵云出席研讨会并作主题演讲。上海市文旅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金雷,浦东新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玮出席研讨会,并为新一批专家颁发新场古镇申遗顾问聘书。
持续推进古镇保护利用
新场古镇作为上海唯一代表,与苏浙同里、乌镇等12个古镇携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既是历史赋予的重任,也是文化传承的机遇。根据本届研讨会上发布的报告,新场古镇以“申遗”和“城市有机更新”为契机,努力朝着“保护修缮和更新利用统一、空间改善和功能优化统一、文化传承和生活品质统一”的实践方向,力争将新场古镇打造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浦东样本”和上海城市更新的古镇范本。
报告指出,新场古镇在前期工作基础上,以“五大焕新”全面提升古镇保护开发能级,包括:焕新任务清单,系统攻克申遗硬指标;焕新古镇风貌,推动遗产保护和景观优化协同提升;焕新古镇空间,助力业态提质升级;焕新古镇文旅,推动文旅商农展融合发展,切实提升服务品质,改善游客体验;焕新公共服务,多元共治完善民生配套保障。
发布两项阶段性成果
自去年首届研讨会举办以来,浦东新区以“申遗冲刺、区域协同、活态永续”为目标,扎实推进新场古镇保护开发各项工作。一方面,坚持“保护第一、最小干预”原则,以“微更新”激活历史肌理,统筹推进文物保护和古镇更新,让老宅民居既存古韵又展新颜。另一方面,深挖古镇海滨盐文化、浦东派琵琶等文化特色,联动迪士尼等国际IP,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打造“非遗数字展”“盐田光影秀”等沉浸式文旅新场景,让千年古镇对话现代科技。
本届研讨会还发布两项阶段性成果:一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形成的《新场古镇历史研究成果》;二是上海交通大学建筑遗产中心完成的《新场古镇数字化保护成果》,构建“一张图、一套数”基础底座,将数字化手段融入遗产保护全流程。为强化智力支撑,新场镇还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4所院校开展镇校合作。
推动联合申遗取得新进展
研讨会上,励小捷围绕“举旗定向、正本清源,守正创新、开拓进取”主题作主旨演讲,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理念,将整体性保护与活态传承、规范化管理与数字化赋能相结合,提升国际表达与传播效能,更好地把文化遗产优势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在主旨报告和圆桌论坛环节,各方代表与专家学者围绕古镇遗产价值提炼、保护利用路径等议题深入探讨。赵云表示,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自2015年启动,作为系列遗产涵盖苏浙沪13个古镇,其价值集中体现在对江南文化的见证、“小桥流水人家”景观模式的典范作用、人类与水网环境互动的杰出成就三方面,申遗过程中需深挖各古镇独特文化传统,注重传统产业价值挖掘,坚守保护优先原则。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董卫建议,深入挖掘江南地区独特地质生成背景,在世界遗产标准框架下提出中国创新概念,凸显13个古镇集群的代表性价值。上海交大设计学院副院长、上海交大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曹永康表示,遗产保护需与时俱进,要将数字化采集等新技术融入保护工作,实现预防性保护。
会议期间,沪苏浙三地达成阶段性协同治理安排:建立跨区域联席会议与日常联络机制,明确年度工作清单与时间节点;共同推进重点课题与示范项目,开展联合普查、修缮与展示;建设联合数据库,构建共享工作格局。
与会各方表示,将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深化苏浙沪协同合作,完善国际表达,推进整体保护与活态传承,合力推动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取得新进展。浦东新区将继续发挥先行示范作用,与兄弟省市一同保护好、管理好、传承好、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共同打造“活着的江南水乡”,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以及全球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贡献力量。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